日昨看報,說現在很熱門的電影《美國隊長》,其原型出自奧迪墨菲(Audie Murphy),這位身高僅有一百六十五公分,體重五十公斤的二戰英雄。戰後,他成為好萊塢明星,共演過四十四部電影,以戰爭英雄或西部牛仔片為多。
看到報導中奧迪墨菲的照片,我不禁想起,童年時不就是看他的電影長大的嗎?我還記得他演過的那部《百戰榮歸》(To Hell And Back,1955),據說是根據他的戰爭經歷改編的。
由奧迪墨菲,自然又回想起我那看電影的童年歲月。
童年時,住在台中市鬧區中正路和中華路交會附近的巷弄裡,沒能享受到田野樂趣;家中人口眾多,也沒有什麼悠閒空間可言。倒是附近是台中二輪戲院雲集的區域,如東平、文樂、安由、五洲、森玉、新舞台(後改為日新)、樂舞台戲院等,均在周圍,加上當時任職公路局的父親,上班是採一日工作,一日休息的輪班制,他休息那天,就經常會帶我們上戲院看電影。
怎麼說呢?上世紀四、五○年代,電視還未出現,庶民唯一的娛樂大概就是看電影了,居家附近,既然較便宜的二輪戲院如此多,自然而然就養成看電影的習慣了。那時的二輪影院,一般是下午演兩場(一點及三點),晚上演兩場(七點與九點),有時父親看完一點的東平戲院,會越過一條街,到文樂戲院接續看下午三點那一場,我和弟弟跟著跑,一個下午也就看兩場電影。有次,看安由戲院三點的那場,因全戲院只有我們父子三人,戲院不演了,給我們三張招待券,要我們走人。父親無所謂,因為他多賺了兩張票。
我從小學就一直持續看電影,小一到小三,還不用買票,跟著父親後頭走就可以了。到四、五、六年級,因為要上全日課了,也要買票了,就自己存零用錢,到周末自己去電影院了。彼時電影有嚴格的電影審查,所以沒有什麼不妥當的鏡頭,自然也沒有現在的分級制度。
到初、高中,學業忙了,但至少也維持一周上一次影院,我記得初三時,有一本記錄觀看影片的筆記,那一年,我看了五十五部電影。
小學時大多看歐美片和日本片,到小六時,梁山伯與祝英台風靡全台,也開始看國語片,所以,我的電影是全方位的。初中時,007電影開始放映,幾乎每隔兩年就推出一部,其間有時覺得很膩,有時覺得拍得很爛,但直到現在已近初老之年,第二十三部推出了,我還是繼續看下去,一部沒漏掉,大概就是出於想與童年歲月繼續串連的心境吧!
電影充實我的童年生活,也帶給我許多通俗或史地知識,我的功課沒有因而變差。我家巷弄之旁,有一條酒家群聚的街巷,夜晚燈紅酒綠,白天有時也有流氓幫派械鬥,環境險峻,而我所幸也沒受到影響,依然平安長大,或許那些電影院裡敘說著許多故事的影片,是我當時心靈的避風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