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小學堂】 創傷後壓力疾患 認知行為可治癒

劉銘雄 |2014.05.21
877觀看次
字級

文/劉銘雄

編按:天災人禍頻傳,創傷後壓力疾患愈來愈多,為了協助患者改善狀況,邀請醫院臨床心理師劉銘雄開設專欄,介紹各種心理困擾的治療,以及增進身心健康的方法,提供讀者參考。

近來天災人禍頻傳,從馬航失蹤、南韓歲月號船難,到越南暴動,一般人光看新聞報導就難以心情平靜,更何況遭逢事件的當事人及家屬。這類嚴重創傷事件還包括:遭受身心虐待、經歷性侵害、嚴重車禍、自然災害、戰爭等。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指出,個體經歷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威脅,或得知家人遭遇這類事件,有可能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包括:反覆想起事件、做惡夢、迴避與創傷有關的事物(例如:車禍後不敢再搭車)、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失眠、過度警覺等。

近期媒體刊載,透過電流控制改變夢境,或許將來可以用來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然而,目前研究顯示,已有多種心理治療方式,可以有效治癒該疾患,分別是:延長暴露法、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以及認知行為治療。其中又以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效最為顯著。

認知行為治療通常每周進行一至二次,大多需進行三至四個月,主要的治療內容包括:

一、改變負向想法:了解自己不需為創傷事件負責;創傷事件後的許多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

二、改變對創傷記憶的反應:透過詳細寫下或生動想像的方式,重新回顧創傷經驗;教導患者如何面對誘發創傷回憶的事物。

三、改變因應行為:教導患者了解壓抑想法、逃避某些情境的因應方式,是無法改善問題的。

雖然並非所有遭遇創傷事件的人都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但如果有上述多種症狀,且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