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長壽
傳統的基金會大多母金很大,然後靠孳息、配股來「供養」基金會,但我們不希望這樣,故意選擇一條難走的路,公益平台的每一位夥伴、朋友和義工,必須靠每一年的表現來贏得永續經營的能力,也等於要讓基金會一直處於「隨時被社會檢驗」的狀態。
表現好的時候,社會大眾就會認同你;當你表現得不夠好時,就可能面臨斷炊的惡運。所以,在時時面臨緊張的條件下,永遠要做得比人家期待得更好,更有效率、更深入、更有代表性,這是我們基金會的基本態度。我希望公益平台最大的功能除了示範CEO站到第一線,還要示範資源的整合,包括「人」與「錢」的整合。
基金會做的每一件事,當完成階段性任務時,最終都是希望部落或個人能夠站起來,擺脫依賴,不靠補助,找到自信與尊嚴。而公益平台所累積的經驗值,未來也一定要「捐出去」,讓全台灣各地有心的基金會共享。
公益平台本身除了培養出一些傑出的專案經理,其他都得靠很多熱血天使的幫忙。因此,每一位支持我們的朋友,也必然是因為認同我們做的事,才會想進來出錢、出力,所以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不只在「募人」,也在「募心」,即便我日後在或不在,平台的任何行為及做法,都要能秉持這個理念與共識,贏得別人的認同。公益平台成立之後,我們對花東以「正面」取代「消極」的承諾,就此進入行動階段。
因為捨 我們反而得到更多
李安在「臥虎藏龍」電影中,拍了一幕李慕白在竹林涼亭裡向俞秀蓮表白的戲,雖然這裡談的是感情,但李慕白卻說了一句頗有禪機的話:「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握緊,裡面什麼都沒有。把手鬆開了,你擁有的是一切。」
這個「鬆手」,對嚴長壽來說,就是「捨」,而且,不只是我,其他所有參與公益平台的夥伴,其實某個程度都把自己「捐」了出來。
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我們捐出來的同時,卻也換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捨,我們反而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