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澤涵
孔子,凡我華人,無人不知!但三千弟子,成名只七十二。「名師出高徒」?可疑,可疑!如是,上古之時,需得一名師,便可出一代高徒,再是代代高徒,這可想像嗎?
也不可否認,正因此七十二賢弟子,孔子才得以「教育家」之冠。這是不是叫「『師』以『生』貴」呢?
王禪,不熟吧?那說這四人: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哪個不是響噹噹的雄才!敢問師承?鬼谷子!這隱士如雷貫耳吧。他固有真學,但威名卻是倚仗了眾高徒的幫襯。
周侗,又是誰?河南一射手,其射未顯於世,而其名卻留於史,只是言過其實!何故?也因徒弟岳飛。
家長挖空心思幫孩子找名師名校(「名」之標志,即歷屆高材生),同時,學校不也在挖頂尖學生嗎?不論老師,還是學生,抑或學校,以名師和名徒作為炫資的,實是一種病態。
那麼,先有師傅,還是先有徒弟?
許多活計的鼻祖已無法考證,真想找出個師傅來,那就是「生活和大自然」。所謂「宗師」,也是徒弟的轉型。徒弟修成高徒,自然為人師,功力醇厚,不就是「名師」?
「爹不識耕田,子不識穀種」,一語道破師承在人才鏈中的作用。名師,有實力,可授予自身所悟;有影響力,可推荐優秀弟子;還有模範效應,引領徒弟去超越。
徒弟的名聲和師傅有關,而本領卻未必相關。「名師未必出高徒」,「高徒倒可以成就名師」。兩者之間未定之數,但相互輔成。
王羲之,尊號「書聖」。王獻之,他的兒子,他的徒弟,眾體皆精,尤擅行草,卻不為其父所囿,敢於革新,博得「小聖」之名。父子並稱「二王」,確實夠響亮了。
師傅頂多算個引路人。徒弟本身的才智和勤奮,才是蛻變的主力。王獻之才思敏捷,又寫了二十缸墨水,即使冰凍之日,也無有間斷。
「與其心繫名師,不如自修成師」。那時會發現,名師不是指具體某個人,而是從每一次的困難中錘煉出來的那個東西。頓悟、靈感,也是在那一剎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