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新聞局出版《絕活─台中職人圖像》,紀錄在地職人的專業堅持;圖為自學製作小提琴的林殿威(右)。圖/洪敬浤
【本報台中訊】台中市製琴師林殿威主修生化,他熱愛古典音樂,但不會拉小提琴,索性自學製琴,失敗無數次後製成,他的琴入圍義大利製琴大賽,單價上看四十萬元。他強調:「想要打敗22K,得從自身技藝開始,擁有一技之長,就不怕市場低迷。」
台中市政府走訪二十一名在地職人,集結出書《絕活─台中職人圖像》,透過文字與影像,紀錄這群大隱於市的職人堅持。新聞局長石靜文說,〈職人圖像〉原是市府月刊《悅讀大台中》的專欄,三年來累積成疊,文字影像都突出,決定出版成冊。
四十一歲林殿威是受訪的最年輕職人,中興大學生化研究所畢業,曾在生物科技公司上班,父親生病才接手木器工廠。
林殿威說,他熱愛古典樂,對機器木工有基礎,索性自修手工製琴;讀了二十多本英文書,從小提琴構造、製作到聲音學、震動學等,彷彿念了第二個研究所。
「以提琴側板為例,最薄處只有一釐米,實際動手做,花了一年多,作壞了上百組木料,才完成第一把提琴。」他強調,原本製琴自娛,有次朋友來參觀,試拉後很喜愛琴的音色,以十五萬賣出第一把手工琴。
林殿威前年把手工琴,寄到義大利參加三年一度的製琴大賽,獲得入圍;他強調,比賽選出前三名,剩下的優勝者都是入圍,對沒上過製琴學校的他,算是一大肯定。
製琴學徒 月薪5萬
他解釋,他以前做的手工琴,算是學徒琴,市場行情約十五萬元,獲得製琴賽入圍後,國際價格一萬歐元起跳,相當於新台幣四十萬元;他到義大利參賽,外國人得知他是製琴師,總抱著禮遇與尊敬態度,台灣對技藝、職人的重視還得再提升。
「想打敗22K,得有一技之長。」林殿威說,目前有六名學徒,跟他學習製作提琴,其中一人手工琴已寄到美國,售價五千美金,相當於新台幣十五萬元,未來一年做六把琴,扣除成本,月薪上看五萬元。
書中還紀錄台中大雅的「朱慶春香舖」迄今已傳承五代,堅持用天然原料製香;東勢區「三友疊蓆行」店面不起眼,卻吸引日本記者越洋採訪,為的是老師傅一針一線縫製的塌塌米。還有製作漆器的賴高山、賴作明父子,堅持手工製作燈籠的張嘉巖等人。
藝術學者莊伯和說,台中工藝「軟實力」不容忽視,傳統的犁頭店打鐵、大甲藺草編織外,還有自製非洲鼓、小提琴等。
《絕活─台中職人圖像》全書分三部分,有古早傢私、獨門藝品與私房樂器,有的是代代相傳的傳統工藝,也有素人自學的現代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