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高中課綱修訂紛擾一直沒停過。課程綱要實施一段時間,必須隨社會變遷、教育政策改變,並將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適度調整。教育部九十七年完成「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及「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自九十九學年度逐年實施。然而九九課綱的微調卻帶來極大反彈,不僅認為幅度過大,對課程內容,如國文、歷史、公民與社會等領域,都引起學者、專家及教師的抨擊與批評。
當高中課程微調鬧得沸沸揚揚之際,為了十二年國教實施,國中小、高中職課程修訂也上場,今年二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草案上網公布,三個月來,修訂意見排山倒海而來,可預見,這次課綱的修訂,無論對政府、社會,對學校、老師,對家長、學生又引起軒然大波。
根據規畫,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國中小課程總時數不變,但學習領域由七領域調整為九大領域;高中畢業所需學分將由一百六十個減為一百五十個,必修學分也大幅降低。兩項修訂勢必調整教師教學時數,老師與學者專家紛紛表達不認同,一場課綱修訂大戰,蓄勢待發。
為蒐集各方意見,教育部在各地舉辦新課綱總綱草案公聽會,與會人員發言踴躍,其中以增加教學時數最多,有老師爭取國、英、數增加時數,有老師認為該把品德教育恢復為正式課程,更有老師呼籲應強化本土語言教學,目前增加授課時數的提案達六十至七十件之多,如何取捨,將考驗課綱修訂委員的智慧與行政機關的執行決心。
每次課程修訂都面臨減低學生學習負擔及增加教學科目與時數角力,歐美及日本中小學生每周上課時數約二十到二十五節,台灣學生卻需上課三十節。如今又增加「資訊科技」及「生活科技」,各科教師紛紛提出增加時數要求,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可預見,十二年國教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適性揚才的目標又將付諸流水。
課綱中教學時數訂定,並沒有縝密調查及科學研究為基礎,教師及學者專家都認為自己的領域、科目最重要,僵持不下,總以沿襲過去收場。往往未確定學習內容,就先決定教學時數,教學科目、時數稍有更改,都引來包藏禍心的批評。
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除國中小外,也將高中職包含其中,但此次修訂,在理念上應有極大改變。過去高中職是屬分流教育的開端,現在卻是國民基礎教育的一環,提升國民素質應成為重點,因此科目的訂定應定調於國民素質的培養。至於教學時數,應確定教學內容,再以達成教學內容所需的時間,做為訂定的依據。
教師也要走出「搶時數」的迷思,過去教學太過於強調教師的「教」,「教學時數」成兵家必爭之地。現代教學科技精進,網路資訊發達,尤其是最近翻轉教育的理念盛行,學校應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從網路中搜尋資料、在課堂中討論、分享學習經驗,而不是由老師「填鴨式」教學,避免學生無法自主思考,失去學習意願與能力。
專家學者不必太過主觀主張自己領域、科目的重要性,老師也不必太計較上課時數的多寡。如果大家都在爭取教學時數的多寡或選修與必修,課綱的修訂到頭來還是惡夢一場,受苦、受害的還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