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戴斗笠、騎單車,這樣妝扮的確另類。台大教授楊維哲有一天就這樣到國中找校長,有一個國中老師在教室望見就對學生說:「外面那個工人,口罩怎麼這麼髒。」學生往外望,赫然發現:「嘿,那是我爸爸。」老師說的「口罩」,是爸爸泛白的大鬍子;「工人」正是楊維哲。
崑曲小生楊汗如笑呵呵的講起這段爸爸的故事,以不甩世俗的父親為榮,「他的整體形象很偉大」。在台大用台語教數學、寫文章以數學適配、插數觀點分析中文拼音利弊的楊維哲,笑聲比女兒更驚人。
已由台大退休的楊維哲,是大學聯考時代的「闈長」,老是一把亂鬍、短褲和拖鞋,領著入闈的老師和教育部長握手。他很自得:「我做得很好,關在裡面當牢頭」。再早一點,兒子楊柏因在數理上的天才表現,楊氏父子掀起台灣的資優浪潮,至今仍有家長問他如何教出天才兒。
這家人血液裡有優秀的因子。也曾是數學資優生的楊汗如說,小時候認為長大就是該去當數學教授,不知道「人除了數學教授之外還可以幹些別的」。當時她不知道,人生路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她沒當成數學教授,卻成了崑劇小生。
哥哥楊柏因開啟台灣的資優教育,拿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博士,這兩年結了婚,在妹妹母校淡江大學任教。楊汗如卻放下數學,描了臉、束了髮,唱起戲來。楊維哲很高興,外界的看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對自己志趣的追求。
楊維哲篤信,教育是價值觀的傳遞,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不是「用嘴講的」。從小楊家父子三人的書桌擺在一起,「爸爸老是坐在桌前,我們哪裡好意思起來?」楊維哲說:「讀冊還要用逼的?不用嘛。」放在一起的三張書桌,資優生就這樣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