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嗜書愛書,藏書中年代最久的是十六世紀初的善本書籍《東里文集》。圖/林秀姿
【本報台北訊】知名教育家,也是五四運動宣言撰寫人羅家倫的逾萬本藏書,歷經地中海、印度洋、長江、台灣海峽和太平洋,漂洋過海總算回到台灣,花落政治大學。政治大學「羅家倫文庫」昨日對外開放,由羅家倫家屬捐贈的書籍總共一萬三千一百冊,其中包括清乾隆以前的善本書籍,超過兩百年的歷史珍藏。
羅家倫藏書涵蓋歷史、哲學、文學和藝術等領域,其中珍貴的明版書有十九種一百八十三冊,年代最久的是明正德年間的《東里文庫》,以及明萬曆年間的《駱丞集》與《黃御史集》,是世界僅存刻本。
羅家倫次女羅久華笑說,父親一生經濟並不寬裕,卻積極買書,童年的記憶就是生病缺課在家時,陪父親到書店看書、買書。戰亂中,別人急著搬運家中的古董與錢財,羅家倫卻是透過各種管道搬運藏書,晚年生病後,叮囑羅久華:「書籍千萬不能損壞。」
羅久華說,當年戰亂時用卡車把二十箱藏書從南京搬到上海,再從上海搭船運到基隆。但羅家空間太小,最後又隨著她和姐姐羅久芳把藏書運到澳洲雪梨。為了不損壞書,還特花錢租借儲藏室放這二十箱書。直到姐姐羅久芳定居西雅圖,羅久華再把書從雪梨運到西雅圖。
國史館長呂芳上表示,從羅家倫的藏書及購書習慣可看出,他非常重視古典的基礎涵養也重視文史哲。呂芳上說,這種重視人文的理念也反映在辦學,如擔任政治大學前身中央黨務學校的籌備工作時,就堅持不要辦短期的速成班,要花時間培育人才,才將政校改製為四年制的大學。
羅家倫是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也是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在戰亂中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戰後全家搬遷到台灣,擔任中華民國首任駐印度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