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金鑾殿(即太和殿),您一定會被坐落在殿中央、高高在上的雕龍髹金寶座所吸引,它的造型、式樣、裝飾與巍峨的大殿相得益彰,這就是皇帝的御座。
這個寶座是哪個皇帝遺留下來的呢?據說這裡還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篡權稱帝,並準備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典禮,把雕龍髹金寶座,換成了一個特製的中西結合大椅。
但因為袁世凱腿短,所以特製的椅面很矮,但為了表現帝王氣派,又採用西式高背樣式。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與雄偉古樸的大殿及陳設極不協調。
一九四七年,故官博物院接收前古物陳列所後,怎麼也找不到當年配套的龍椅寶座,幾把清代的龍椅,不僅尺寸太小,與雕龍髹金屏風格調也不一致。
一直到了一九五九年,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專家朱家潛先生,偶然發現了一張光緒二十六年的舊照片,從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內的原狀。根據這一相片形象資料,按圖索驥,找遍各處庫房,終於在一處存放破舊家具的庫房中,發現了這個殘破不堪的雕龍髹金寶座。
從寶座的髹漆方法和雕龍造型等特徵考證,當為明朝製作,估計是明朝嘉靖年間重新修建皇極殿後的遺物。到清康熙帝時又重修過太和殿,可是這個寶座沒有被遺棄,而被清廷繼續使用。後來,又發現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上的這個龍椅。
看來,這個被兩朝皇帝坐過的寶座,是到了袁世凱時代才被打入「冷宮」,以致弄得這樣破舊不堪。
一九六三年,故官博物院根據有關資料,精選了當時修復工作中的能工名手,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於一九六四年九月將寶座修復完工。
這個寶座放置在太和殿,與後邊的雕龍髹金屏風渾然一體,美觀協調,恢復了金鑾殿的昔日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