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大美--全民總動員 為寄居蟹找家

蘇林 |2014.04.20
3509觀看次
字級
大手牽小手,各地愛心人士齊為寄居蟹找好宅。
挑出適合與不適合的蟹殼,助寄居蟹成家。
挑出適合與不適合的蟹殼,助寄居蟹成家。
中小學生近距離觀察快樂天堂中的寄居蟹。
▲住在沖天炮筒中的寄居蟹,看來好辛酸。
寄居蟹住在果核殼中,既無奈又突兀。
順利入住新居,寄居蟹終於安心成家了。
螺殼上標記置放時間,證明換宅成功。
寄居蟹瑟縮在塑膠管中,看來很不協調。

文/蘇林

圖/黃淑凰

自民國一○○年起,墾丁地區一群有心人士及保育團體,大力呼籲「還寄居蟹一個家」,並陸續發起「寄居蟹安心成家專案」、「把空殼寄給我」、「換舊房入新厝—給寄居蟹一個家」等活動,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如今遍地開花,當地寄居蟹已陸續入住新家。

台灣各大城市房價高漲,讓升斗小民只能望屋興嘆,相對的,墾丁地區山林海邊的寄居蟹,則因為每年湧入的六○○萬人次遊客,長年隨意帶走貝殼、螺殼,導致寄居蟹成長後找不到適合的新家可換,只得住在「垃圾屋」中或成為無殼蟹,而且問題愈來愈嚴重。

蟹族覓居所大不易

民國一○○年,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專員黃淑凰,發現墾丁當地的寄居蟹因找不到「家」,只得將就使用人類丟棄的塑膠瓶蓋、破蛋殼、沖天炮筒、破燈泡、玻璃瓶蓋、水管、變電蓋等垃圾,或瑟縮在各種奇怪的果殼、破螺殼中,因此,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決定發起「寄居蟹安心成家」活動,迅速得到全國各地旅友、各級學校學生熱烈響應,當到墾丁青年中心入住時,紛紛帶來自己募集的各式螺殼。

鑑於寄居蟹無家可歸的問題日益惡化,高醫大教授邱郁文也專程到當地進行調查,先後記錄了四百隻凶狠圓軸蟹、一千五百隻藍紫陸寄居蟹、六十隻短腕陸寄居蟹,結果發現因觀光客撿拾、業者盜獵及海岸開發影響,墾丁後灣有高達九成五的寄居蟹,借住在易碎的非洲大蝸牛殼裡,「殼太輕薄,一踩就碎,很不安全,就像住在鐵皮屋一樣無助」。

邱郁文更發現,有不少寄居蟹住在筆蓋、水龍頭蓋中,每天也可見一、兩隻「無殼蟹」,就算勉強找到遮風避雨的殼,幾乎也都是斷垣殘壁的半毀螺殼,擁有完整外殼的寄居蟹竟不到百分之一,生態環境嚴重扭曲。

回收二手殼很適配

「撿拾貝殼、盜拾寄居蟹愈來 愈猖狂,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

」被朋友暱稱為「黑貓姐」的墾丁後灣人文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楊美雲,多年來在後灣觀察寄居蟹,發現近年來寄居蟹找不合適的殼可換的情況趨於嚴重,盜拾人士一晚就可捉走上千隻寄居蟹,銷往中、北部夜市。

楊美雲於一○一年在網路上發起「把空殼寄給我」活動,呼籲網友和海產店將吃過的海產空螺殼寄給她,結果獲得上千名網友響應,紛紛寄來一包包螺殼給她。楊美雲在清洗油汙後,把空殼放回後灣,寄居蟹很能接受,逐漸增加寄居蟹的存活率。

之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更在去年十二月舉辦「換舊房入新厝—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帶遊客實地到海邊觀察寄居蟹及潮間帶生態,體驗大自然的生態,以教育課程的方式,喚起民眾以行動保育寄居蟹,不要帶走寄居蟹的家。

愛心募好宅最安心

至於持續募集螺殼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截至目前為止已成功募集上萬個螺殼。黃淑凰專員表示,經中心員工及義工將螺殼分散置放在附近海灘及林間,已陸續看到寄居蟹歡喜「換屋」,住進編有號碼的合適新居。她也被全國各地捐殼人士的愛心感動,花了不少時間將寄居蟹「換屋」過程貼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F a c e b o o k上,供臉友閱覽轉貼。

每年農曆三月到十月是寄居蟹產卵期,最近正逐漸進入高峰期,每到晚間牠們會從海岸林爬向潮間帶產卵。邱郁文教授研究指出,住在塑膠蓋中的寄居蟹易脫水、被攻擊,如鳳螺、榮螺、蛋螺等較堅硬又能完整密合的才算好殼,可完全保護寄居蟹不遭到螞蟻等昆蟲襲擊,所以呼籲民眾若要義助寄居蟹,一定要幫忙多提供「好宅」,才能讓蟹族安心繁衍後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