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大同市「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風景區的砂岩圍牆、文化牆及石板停車場,顯露古樸風格,但是很少人知道,這些建築材料大多是建築垃圾等廢棄物,而此一理念,又源自於千餘年前石窟初建時的「祖傳秘法」。
雲岡石窟研究院人員侯瑞昨天表示,北魏時期,雲岡石窟採用減去工法,鑿挖一些空間,剷掉半座山;這些鑿挖下來的廢料,流向何處,研究院為解開迷團,尋史覓蹤,最終在雲岡古河壩、山頂寺院遺址和大同古建築遺址發現它們的蹤影,甚至在北魏墓葬中,也發現雲岡石雕的大量藝術造型。
他說,由此可推斷,當年開鑿石窟剩餘的山石,全被用於都城建設,以及生活與藝術再造。
侯瑞表示,這種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祖傳秘法」,在最近幾年的雲岡石窟風景區建設之中,得到最好的傳承。
侯瑞說,二○○九年,雲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期間,雲岡石窟研究院承擔風景區圍牆的建設任務。
研究院否決設計師最初提出的青磚牆方案,大膽利用三三九省道改建工程開山的廢石作為材料,按照傳統方法砌築,成功修築了雲岡石窟後山的砂岩圍牆,保持與雲岡山體的一致性。
此後,雲岡石窟研究院又從大同近郊路邊拉回廢棄水泥路面的混凝土石塊,從倒閉工廠撿回曾圍砌煙囪的弧形石塊,並蒐集利用雲岡工程剩餘的玄武岩青石板,設計建造既充滿歷史韻味又新穎典雅的雲岡文化牆。同時,將一家石材廠的鋸板廢料撿回,鋪設研究院停車場地面。
建於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大陸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二○○一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