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玉玲
今天母親去舊家附近辦事,回來時說鄰居小梅的丈夫前些時候過世了。我詢問小梅的近況,母親說:「她跟地下錢莊借貸,還不出來,於是就把住的房子給賣了,目前租房子住,幫人洗碗維生。」
「她又沒做生意,有必要跟地下錢莊借錢嗎?」我問道。母親說:「因為丈夫身體不好,很早就沒做事了,只靠她一個人打零工。但她做事常常偷懶,沒做多久,人家就不要她了,但生活還是要過下去呀!之前,她也曾打電話跟我借錢,但因為她做人太失敗了,所以即使我有錢也不想借她。」我問:「如果她之前表現好的話,妳是否就會借錢給她?」母親回說:「那當然!」
之前,父親身體不適,母親一個人忙不過來,請她來幫忙照顧個半天。結果沒幾天,很少動怒的父親就叫母親將她辭退。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還是母親一個人做,她只是被動地輔助一下。午餐時間到了,母親不好意思而留她吃飯。母親煮飯給她吃不打緊,吃完了,她也不會幫忙洗碗。
不過,最令父親難以忍受的是,她還帶著自己的孫子一起來。一進門,就打開電視卡通頻道給孫子看,但小孫子又不看,只喜歡到處玩鬧,製造噪音,吵得父親不得安寧。
聽了母親的話,我不禁在心中嘆息:如果當初小梅能善盡職守,做人成功,也不至於淪落到走上向地下錢莊借錢這條路,夫妻倆辛苦打拚多年買來的房子也不會拱手讓人。
況且,母親借錢給人從不收利息,因為她不做落井下石之事,還錢時間也是看對方手頭方便與否,時候到了也不催人,不還就當作是幫忙囉,只是沒有下回了。
當我們走頭無路,大嘆沒有貴人相助時,是否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有先要求自己達到能讓貴人幫忙的資格?當我們恣意而為時,是否同時也嚇跑了我們未來的貴人們?當我們怒斥天道不仁時,有沒有想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原來是可以不發生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不是沒有貴人,而是貴人被嚇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