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許多人罹癌後,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肉,擔心會提供腫瘤養分;有人改吃生機飲食,只吃素菜。
但營養師提醒,有些癌細胞產生的物質會降低食欲、改變味覺;大腸癌、胃癌則會妨礙消化路徑,使患者沒胃口、吃不下,消耗體內脂肪及蛋白質。癌友治療期間,蛋白質和熱量需求要一點五公克,以利修補手術、化療、放療而受傷的組織。
為了讓方便癌友擬定飲食計畫,癌症希望協會在經濟部工業局補助下,設立「華人癌症數位學習學院(http://www.ecancer.org.tw/hope/)」,並線上開設「營養補給班」,隨時提供飲食建議。
和信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強調,癌症病患飲食原則與一般人一樣,並無肉類不可吃的禁忌。抗癌需要體力,例如乳癌患者若營養不足,可能使化療期間白血球一直下降,若無法有效提升,可能拉長化療時間,影響療效。 她建議癌友療前,最好先諮詢營養師,評估營養狀況,適度增胖,讓身體有本錢打贏抗癌戰爭。
許多癌友自動變成生機素食者,王麗民也不贊同,過去曾有食生菜感染寄生蟲案例,癌友抵抗力低,更不適合生食,只能偶爾搭配。她也不贊同癌友過量補充高劑量維生素,維生素C雖可保護細胞,但若服用過量,腫瘤細胞也同樣被保護,建議癌友使用低劑量綜合維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