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八個月,台灣年輕公民與學生透過網路動員,發動兩起大規模抗議行動,都得到民意支持,這是值得觀察的社會現象。
去年九月洪仲丘事件,年輕公民團體自發性動員「二十五萬人」包圍凱道,促成軍審制退出。
三月三十日占領國會學生動員「五十萬人」包圍凱道,促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訂定,並檢討憲政體制行政權獨大專斷,與代議政治的缺失。
八十年代後的年輕人,從小享有自由民主與言論自由,他們認為這是不容侵犯的社會珍貴資產與共同價值,任何牴觸這些價值觀的都難以接受。
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邁向公民社會,形成許多公民團體關切社會公義等議題,及隨後許多為弱勢者發聲音的抗爭事件。這些事件提供台灣社會反省檢討現有體制的缺失。
民主社會或許應寬容看待這些抗爭事件,正如人體出痲疹,產生大量白血球抵禦病毒自行療癒的過程。
記得八十年代討論台灣的民主進程時,已經有學者提出當時台灣社會還缺少許多公益團體(或說中介團體),只靠中產階層的努力,民主的基礎還不夠厚實。
事隔三十年,台灣許多社會公益團體及公民團體興起,逐漸厚實台灣民主社會的基石。
這兩起運動能夠迅速動員,有效組織、有紀律行動、嫻熟與媒體及民眾對話,爭取民意和公民團體的支持也是主因。
台灣的民主進程還繼續演化,或許透過網路科技進步與年輕一代的成熟民主素養,可能逐漸揚棄藍綠政黨兩極化操作的代議民主,學習北歐國家朝直接民主制度演進。
例如公民投票及創制複決權的直接民權廣泛實施,改善現有代議政治的不足,這才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演變。
羅國華(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