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經濟才剛起飛,貧窮家庭還很多,靠乞討為生也不少。乞丐饑寒交迫,那時我們家住在落後的小村子裡,勉強溫飽,還得應付沿家挨戶的行乞者,不過多少會濟助一些米給這些可憐人。
記得村尾有戶余姓人家,張嘴等待吃飯的家人十餘口,然而他們對於布施卻一點都不小氣,寧願家人每天少吃一碗飯,也要將省下的米捐助可憐的家庭,獲得村民好評。
余家不單慷慨布施米糧,如有廟會或大拜拜,還會辦桌招待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乞丐。飯後並贈肉類蔬果等物資,被村民封為「積善大戶」。
「天公疼好人,人在做天在看」,好心總會有好報,有一年幸運之神眷顧余家,一時之間,傳為地方美談,賀喜聲盈門。他們中了愛國獎券第一特獎二十萬元,當年可買幾甲地。一時賀客盈門,傳為美談。
余家當然也不吝與村民分享,添購電視、冰箱、米漿研磨機等家電用品。村民終於有電視可看。
他家還買了鐵牛(耕耘機),讓村人以鐵牛替代牛隻犁田耕地。過年過節,也能到余家借用電動研機磨米漿做糕,真是「一家行善有餘慶,村民沾光樂歡喜。」宋依然(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