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上個周末,同事帶三歲大的孩子到公園玩沙,他們在公園遇到一對熟識的姐弟,小姐姐很喜歡和同事的孩子玩,卻不太願意和自己的弟弟玩。
同事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那位小弟弟也不喜歡和自己的姐姐玩,他總是黏著自己的母親。同事的孩子玩了一會兒沙子之後,便走到旁邊玩起盪秋千,小姐姐看到之後,也跑過來一起玩,但玩不到一分鐘,小弟弟就跑來搶著要玩,要求姐姐下來給他玩,姐姐回答:「我還想再玩一下下。」弟弟聽了便放聲大哭,小姐弟的母親就在一旁生氣地說:「凡凡,妳先讓弟弟玩,不要讓他一直哭!」小姐姐有些憤憤不平地說:「為什麼每次都是我讓他?」她母親聽了非常生氣,說:「妳是姐姐,本來就應該要讓弟弟,妳這麼不聽話,我不想跟妳說話了,我要帶弟弟到另一邊去玩!」那位母親說完,便抱著弟弟到另一邊玩溜滑梯。
看那位小姐姐的表情竟十分平靜,但也忍不住跟同事抱怨起自己的弟弟。她說:「每次我玩什麼,弟弟就跑過來跟我搶,媽媽只會叫我要讓他,可是我讓給他之後,他又不玩了,真的很討厭。而且每次只要他一哭,什麼都要讓他,為什麼都是我讓他呢?我最不喜歡跟弟弟玩了。」
小姐姐的話還沒說完,她的母親又抱著弟弟回來了。原來弟弟堅持要玩姐姐的秋千,雖然母親抱他去玩溜滑梯,但他還是吵著要回來玩盪秋千。小姐弟的母親再度要求女兒讓弟弟先玩,但小女孩態度強硬地表示自己還想再玩。她母親生氣地說:「不懂得禮讓弟弟,就不要玩了,我們現在就回家去!」她氣急敗壞地抱起弟弟,轉頭就走,小女孩看了,也慌慌張張地跟在後頭。
看了剛剛發生的事情之後,同事終於了解那位小姐姐為什麼不喜歡跟自己的弟弟玩了。因為她的母親只會要求她「凡事都要『禮讓』弟弟」。然而,如果手足之間,大的一定要讓小的,那麼年紀較小的孩子如何學習「等待」、「輪流」及「分享」呢?
這些影響人格發展極為重要的特質,無法從教科書中學會,它是從與別人實際相處的生活中慢慢學習領略,如果父母為了減少孩子的哭鬧行為而要求哥哥姐姐凡事都要禮讓弟弟妹妹的話,那麼他們將很難學會這些生活中的寶貴經驗。相對地,他們也會要求別人要禮讓他們,當別人沒有這麼做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哭鬧或退回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安慰。
久而久之,孩子不僅無法學會獨立,而且在同儕中也很難與人和平相處,因為他們會認為別人非常奇怪,為什麼都不讓他呢?而別人也會覺得他十分霸道,為什麼連最基本的「等待」、「輪流」都不會呢?
所以,父母在面對手足間的爭吵行為時,應該以公平的方式處理。不管他們之間年齡差距有多大,只要是已經可以理解父母語言的年紀,就該引導他們學習互相尊重、等待、輪流的相處模式。如此一來,不僅大家都可以玩得開心,彼此間的感情也會因為平等的互動模式而更加親近。
心情小語:別要求家中大的孩子一定要禮讓小的孩子,運用公平公正的原則,讓彼此都能從中學會尊重、等待、分享等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