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七、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認知與善終的準備(續)
至於「什麼樣的病人需要安寧及緩和照顧?」大家一定非常關心這個問題,當然是指「沒有治癒希望」的病患。而所謂「沒有治癒希望的病患」,除了癌症末期病患以外,還包括愛滋病患、運動神經元病變(Motor Neuron Disease,或稱「漸凍人」)、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肝硬化等等的病人,以及許多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病童等。
這些疾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病況緩慢」,但是「不斷惡化」,而且「症狀愈來愈多」,令醫療人員與病人窮於應付。既然疾病已經確定治不好了,或者生命已經是末期了,就應該及早設置「停損點」,力求「善終」及「如願往生」,不然愈拖延的話,病人不但愈加痛苦,而且「善終」及「如願往生」的可能性也愈來愈低。
然而,十分弔詭的是,隨著現代醫療科技愈來愈進步,這種拖延的問題反而愈來愈嚴重,讓大多數末期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拖到最後就是讓病人淪落到「多重器官衰竭」而死的地步。所以,我說:對現代人而言,「死亡」本身其實還不是最可怕的事,反而是病人一直掛在那裡、拖在那裡、耗在那裡,經年累月,好也好不了,死也死不了,一直要拖到耗盡生命為止,那種情境才是最可怕的事!
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安寧緩和照顧提出一些主張及期許:(1)肯定生命的價值,而且將死亡視為一個自然的歷程;(2)不刻意加速、也不延緩死亡的到來,末期與臨終病人的生活品質遠比生命的長短來得重要;(3)有效地控制疼痛以及身體上的其他症狀,同時對病患的心理及靈性層面提供整體的照顧;(4)提供來自周遭的支持系統,包括醫療、護理、社工、心理諮商、宗教靈性等等,以支持病患積極地活著,直到辭世,這個支持系統也協助家屬在親人患病期間,以及喪親之後的心理反應,都能有所調適。
以上這幾點,對於照顧末期或臨終病人,可說是非常重要的準則,請各位讀者認真地思考,最好能夠與家人分享,並且能夠形成共識。
安寧照顧的精神,就是「from cure to care」(從治療轉換到照顧)。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疾病」的治療是有其客觀條件的極限,「藥醫不死病」古有明訓,而「病人」的身心靈照顧是可以超越醫療極限的。
另外,我要特別指出的是,安寧照顧有別於一般常規醫療之處,其實並不在於其照顧的「場所」(亦即「安寧病房」),而是在於其照顧的「理念」與「哲學」,亦即以上所述的那些安寧主張。換言之,要對病人施行安寧照顧,不一定非得在安寧病房,也可以在家中進行。當然能夠在安寧病房進行照顧最好,因為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和設備,可以隨時處理及因應任何突發狀況。
但是如果末期病人的狀況穩定,且已經決定不再做任何「治療」或「急救」的干預措施,而病人或家屬希望能回到家中,讓病人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然往生,其實可以不必再繼續住院。
不過要將病人帶回家之前,家人必須共同討論、仔細評估:能否同心協力地全程照顧病人,一直到病人安然往生為止。
如果家人能夠坦誠地溝通討論,並且達成具體的共識,包括:面對病人往生(實際死亡)的心理準備,實地照顧工作的分配,照顧相關開銷及費用的分攤,後事的處理等等,就可以準備將病人接回家中。
此外,在將病人接回家之前,還須事先完成幾項準備工作:一、準備(可租用或購置)一張電動醫療床,可以調整床墊的角度;二、準備一台電動造氧機(而非氧氣筒),可以到醫療器材行洽詢租用;三、因為病人仍然需要打點滴或營養液,可能需要動個小手術,在病人的手臂埋一根點滴針管;四、家中可能需要派人到醫院接受更換點滴袋的訓練,五、可能需要請一位有護理經驗的臨時看護,在白天時間到家中照顧病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