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漢祥
在邁入而立之年的生日與先父忌日前夕,我想對父親表示感恩與懺悔,感恩他生前養育之恩;懺悔個人不孝與不成器。
先父於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為眾多外省老兵之一。在世之時,因彼此年齡與觀念差距,相處並不愉快,時常因故爭吵。至今有時憶起仍難免感到不平,甚至質疑管教是否過於嚴厲?為何不以正向態度思考一切、以溝通方式解決問題?
靜下心來反思,不論父親的管教方式是否符合現代觀念,或產生負面影響,以血緣與情感而言,他畢竟是我父親,實在不容抹煞,更不能因某些負面記憶,而否定他的付出,相信若無他的努力,我很難平安成長,這個家亦無法維持下去。
隨著人生閱歷不斷增長,逐漸明白父親並非生性如此,而是軍人性格,求好心切,還有世代差異所致。或許是祖上積德及個人福報,他先後處於抗戰、戡亂及台海戰役等緊急時刻,皆能平安度過,且渡海來台落地生根。何其有幸,有個見證大時代的父親,曾為中華民國生存奮戰,守護台澎金馬自由地區。儘管國內近幾年,政治有國族認同之爭,社會有貶低軍人之風,但我仍然以先父為榮!
如今父親已遠去,除了祈求諸佛菩薩護佑於他,願他在另一世界富足安樂,我也走入劇場,藉由欣賞京劇表達對他的懷念,更踏實生活,持續前進,為自己人生負責,雖未能做大事光宗耀祖,但至少做個對社會無害之人,勿敗壞門風,勿使祖先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