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主要爭議是台灣開放程度比中國大陸高,台灣「讓得太多」,是「不對等」開放。不過中國大陸在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業開放水準就不及在二○○二年加入的台灣。
主要的原因是世界貿易組織認為開發程度較高的會員,承受自由化的能力會較高,所以在服貿協議談判前,台灣開放程度即比中國大陸高。
評估服貿協議是否不平等,要比較台灣與大陸在這次談判中「額外爭取」的部分,不宜直接比較雙方開放水準,才是正確解讀方式。
如果仍用目前邏輯,台灣以後和服務業開放水準較低的國家,印度、越南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會陷入「不對等」的迷思。目前南韓與中國大陸談FTA,南韓服務業開放水準比中國大陸高,可能也談不出什麼結果。
未來若採逐條審查,每一項都要求對方讓的比較多,台灣FTA的路也走不下去。談判本來就是強項搭配弱項,優勢掩護劣勢,以獲取最大的總體利益。
如果處處都要占便宜,自己卻寸土不讓;只要自己走出去,卻不讓別人走進來,以後沒有一國願意和台灣談。
開放必然有得有失,台灣過去為了加入WTO,對外國開放量販店及連鎖超商,除了對經濟貢獻,便利性及人性化已成為台灣引以為傲的亮點。
開放結果也使傳統雜貨店式微,未來台灣自由化過程中,必然會發生類似情況,如何做好溝通,並照顧受自由化影響之弱勢產業,也是不容忽略的課題。
政府基於談判過程中不宜公開的國際慣例,被指為「黑箱作業」,如何補救以面對爾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及其他FTA談判,也需慎重思考。
在服貿協議紛爭時,南韓和加拿大已在三月十一日簽署FTA,中韓FTA也在上周完成了第十回合談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判也持續進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快速推進中,台灣卻原地踏步。
我們呼籲,台灣如要繼續自由化,那麼請盡速解決服貿爭議,接受自由化洗禮。如果決定關大門,拒絕自由化,也應制定因應策略,準備接受挑戰,台灣已沒有空轉的本錢了。
劉大年(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區域研究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