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孩子不是一開始就學會推諉責任,而是父母一開始就將孩子要負起的責任、要承擔的後果全都攬在自己身上……
前幾天,同事與我分享她孩子最近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她說上星期天氣很冷,某天晚上他們全家在家裡吃火鍋,她的孩子當天因為喝了很多湯,所以只吃一點點菜就說吃飽了,同事提醒他:「你只吃那麼一點點,晚上睡覺時會肚子餓喔!如果現在不吃,就要等到隔天早上才有東西可以吃。」孩子聽完後,還是跟同事說他肚子很飽,現在吃不下。同事建議他:「那你要不要先去客廳玩積木,半個小時之後再回來吃?」孩子點點頭,開心地走到客廳去玩積木。半個小時後,同事提醒他該吃東西了,孩子坐在餐桌上吃了幾朵香菇後,又說吃飽了,因為他急著要去客廳玩積木。
同事再一次提醒孩子,現在沒有吃飽,晚上肚子餓就要忍耐,不可以吵著要東西吃。孩子聽完後,考慮了幾秒鐘,還是回答:「我吃飽了,不想再吃東西了。」於是同事讓孩子離開餐桌到客廳去玩。
晚上,孩子一直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用懇求的眼神看著同事說:「媽媽,我想喝牛奶。」同事回答:「現在是睡覺時間,不能喝牛奶。」孩子聽完後,又試圖換另一種方式問同事,他說:「媽媽,我想吃飯。」同事堅定地回答:「剛剛晚餐時,我已經提醒過你了,現在我沒辦法準備東西給你吃,肚子餓就必須要忍耐,等明天早餐時就有東西吃了。」孩子聽了,還是忍不住吵著要吃飯,同事閉起眼睛不予理會,直到天亮。
同事說:「孩子肚子餓卻不給他東西吃,對身為母親的我來說,是件相當痛苦的事,尤其當我看到孩子露出懇求的眼神時,我差一點就投降了。但一想到這件事背後隱藏的教育意義││教孩子為自己的決定及行為負責,我不得不讓自己更勇敢、更果決一點。」希望孩子能從這樣的過程中,學習更謹慎地做出各項決定,並學會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很多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雖然長大了卻經常闖禍,留下一堆爛攤子要父母幫忙善後。這一類父母隨著孩子年紀愈來愈大,要幫忙處理的事情也愈來愈多,因為孩子習慣性地認為,闖了禍,父母都會幫忙處理,只要忍受父母嘮叨一陣子就好了;有些孩子甚至會認為,那些事情本來就是父母應該要做的,對父母的抱怨和嘮叨還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惡言相向。
這些孩子不是一開始就學會推諉責任,而是父母一開始就將孩子要負起的責任、要承擔的後果全都攬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認為那不是自己應該要承擔的事情。
因此,讓孩子親身去經歷父母所說的一切,他們會從這樣的過程中,更加相信父母所說的事情,也會從這樣的經驗法則中,去理解自己做出的決定和行為,必須由自己去承擔後果。如此一來,孩子慢慢地就會學習謹慎做出每一項決定,而這樣謹慎的思考過程,也將讓孩子減少出現負面行為及錯誤事件的發生。
心情小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決定及行為承擔起所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