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尾鰭開岔的雙叉尾金魚,游動時夢幻飄逸,深受愛魚人士喜愛,但這竟是基因突變的美麗錯誤!中研院昨日發表研究,首次發現金魚尾巴分岔的原因,竟是一種名為chordin的基因突變在作怪。研究團隊認為繼續深入金魚研究,可望洞悉人為的選育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的突變dino/cordin突變種,長得和「屁股開花」的金魚相似,因此他們推測,金魚尾巴分岔和cordin基因有關。研究人員將正常的cordin mRNA注入到尾巴分岔的金魚胚胎當中,發現金魚的尾巴又恢復成正常的單尾。
有趣的是,chordin基因突變若發生在別的動物身上,卻是高死亡率,但金魚卻不會、存活率相當良好。研究人員推測是因為中國在宋朝,就開始幫金魚配種、培養尾巴分岔的金魚,所以chordin基因不斷重製,反而有助於金魚活下來。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助研究員太田欽也說,如果是青蛙的cordin基因突變,就會出現有兩條尾巴的蝌蚪,如果是人的cordin基因突變,人卻不會出現兩條尾巴(因為已經退化了),而是肚子會變得無敵大,背肌卻很小,「而且很難活下來」
太田說,不像其他動物,金魚有兩套cordin基因,其中一套壞掉了「沒關係啦」,就是尾巴會分開,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
此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