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絕對不是同居生活的衍生,它有很多普世給的責任和期待,也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幸福標準。
Q:
我今年二十四歲,發現懷孕了。
每次月經還沒來的時候,交往不到一年的男友都嘻笑著說很想要小孩,說希望那是真的懷孕(沒想到這次真懷上了……),那時我曾表達我想先結婚再有小孩,他也說OK。
結婚,說實在是被我自己所阻擋,沒有勇氣執行。看了再多也無法體會結婚和有小孩的意義。
因為那個責任和現況,不是我自認可以承擔的;也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我對於成家這件事情,看到的負面比正面還來得多。
過半年了,我還沒有走到可以放心結婚這一步,有太多要磨合、要改善的事情。或許交往得更久、再更了解一些,或許婚姻是可以考慮的,但小孩向來都不在我的思考範圍內。而且我還有想要做的事情,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要步入婚姻、成為人母,也不想要發展成我得自己撫養小孩。
所以奉子成婚這事在腦海一閃而過,然後就被打回票。為了孩子結婚,難道不會模糊焦點嗎?(唉!離題了)
我最大的困惑是——懷孕的事要不要跟男友說,再表態我的想法(若他無法理解,我也明白有很高的可能性,會加快我們的關係到盡頭);或者我直接自己處理(當然自己處理,還是有很高的可能性會加快關係的結束)。
是我被恐懼蒙蔽了?或者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
A:
為了什麼結婚都是可以的,只是婚姻有最低消費門檻,也就是說除了意願和感情和道德因素,你們要有起碼的能力,否則生活裡的各個細節都將充滿考驗。
婚姻絕對不是同居生活的衍生,它是和愛情與同居完全不同型態的關係選項,它有很多普世給的責任和期待,也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幸福標準,更要有怎麼擺平各種衝突意見的智慧。毫無準備,就會成為跟命運搏鬥的競技場,至於要準備什麼,首先要知道在婚姻裡頭,妳要過怎樣的生活。
想要被尊重嗎?哪些?想要有獨立空間和時間,能嗎?如何不帶給對方壓力的分工,懂嗎?有沒有對等的價值觀呢?問題太多可能就不想結婚,但不想問題就去結婚是不是一種欺騙呢?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欺騙,因為凡是壞的都不想也不預防的心態,並不負責任。
能在懷孕的時候思考這些問題,是進步的人類。因為妳的概念是,妳不好,和妳綁在一起生活的人也不會舒服。家人不該是熱情喊口號下的心虛團體,能多為未來的生活設些實際的保護門檻,才是愛能被平安保存下來的最後良心。
(本文摘自時報文化《愛情答非所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