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海島型氣候,又逢季節交替、霾害襲台,加上花粉、黴菌等過敏原增加,過敏性鼻炎轉入高峰期,許多人到藥房購買「血管收縮鼻噴劑」緩解鼻塞,但藥物雖能救急,卻不一定能根治鼻塞,若連續用十天以上還會造成藥物性鼻炎,鼻塞惡化更嚴重。
醫界估計每四人即有一人患有過敏性鼻炎,為了協助患者了解鼻炎,宣導正確用藥觀念,台灣鼻科醫學會昨天成立,並發表《鼻噴劑衛教手冊》,在網站提供免費下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部副教授戴志展表示,許多人對鼻噴劑用法不了解,血管收縮的鼻噴劑雖作用快,但不可長期使用;另一類為類固醇鼻噴劑,具抗發炎作用,須在醫師處方下使用治療鼻炎鼻塞。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弘孟指出,有一位五十七歲婦女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困擾,對於灰塵、塵、冷空氣過敏,自行購買含鼻黏膜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鼻塞就噴一下,覺得效果很快,經常連續使用一到二周,等到就醫時已成「反彈性鼻塞」,噴完不久更加鼻塞,必須改低劑量類固醇鼻噴劑治療。
黃弘孟表示,含血管收縮劑鼻噴劑的特點是緩解鼻塞的藥效快,但對流鼻水效果不大,最好不要連續使用超過十天,會造成鼻黏膜上皮破壞增生,恐致藥物性鼻炎;相較下,含低劑量類固醇的鼻噴劑作用可緩解鼻子發炎,但效果較慢,且患者誤以為類固醇會影響到全身,往往不敢使用。
也是過敏性鼻炎還開過刀的黃弘孟說,過敏性鼻炎的藥物治療方式包含:口服抗組織胺、鼻黏膜血管收縮劑、新式類固醇鼻噴劑,各有優缺點。某些患者因為鼻中隔彎曲、鼻甲肥厚等而阻塞到呼吸道,需要經醫師評估手術治療,讓鼻子暢通。
戴志展建議,治療過敏性鼻炎可先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待症狀緩解後再逐步轉移到鼻噴劑,日常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注意空氣品質、遠離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