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千古艱難為一死──當代社會的善終課題 (十三)

慧開法師 |2014.03.23
1610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七、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認知與善終的準備(續)

接著向各位讀者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亦即「安寧照顧」),希望大家對安寧照顧有基本的認識,然後可以和家人分享,讓全家人都有安寧善終的認知、共識與準備。安寧照顧(hospice care)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古羅馬時代,女神學家聖法比奧拉(Saint Fabiola,?~399年)在羅馬首創開設照顧旅客、病人及臨終者的地方,稱之為:hospice。當時的hospice並不等於現代的醫院(hospital),但可視為現代醫院的先河,因為當時hospice的主要功能是收容及照顧,而沒有提供治療。從hospice演變為hospital,也就是由「收容及照顧」轉變為「治療」,是在歐洲中世紀以後才發生的事情。

現代的安寧緩和醫療起源於英國,桑德絲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於一九六七年在倫敦創辦了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致力於絕症與末期病人的臨終照顧,而使安寧照顧逐漸在世界各地推廣,並且產生了專門研究以及從事臨終關懷的一門新的醫學分科,稱為「緩和醫學」(palliative medicine)。

透過他們的努力,運用現代科技加上人性化的照顧,讓大部分接受安寧照顧與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的病人都能安詳往生。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是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萌芽,一九八二年,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開始做「居家照護」的教育訓練;一九九○年,馬偕醫院率先設立安寧病房,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立;一九九一年,孫逸仙醫院將末期病患的照顧納入居家護理;一九九三年,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成立癌末照顧中心,這是一個專為癌末病患提供服務之居家照護單位;一九九四年,耕莘醫院設立聖若瑟病房,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成立。

從一九九五年開始進入發展期,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北市忠孝醫院祥禾病房、嘉基戴德森紀念病房先後

設立,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成立;一九

九六年,虎尾若瑟醫院安寧病房、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聖功醫院聖方濟之家先後設立;一九九七年,台中大里菩提醫院安寧病房、台北榮總大德病房、省立桃園醫院安寧病房先後設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成立;一九九八年新樓醫院馬雅各病房、成大醫院緣恩病房、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安寧病房、高市民生醫院安寧病房、高雄榮總崇德病房先後設立;一九九九年,花蓮門諾醫院安寧病房、署立新竹醫院安寧病房先後設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成立。

到了二千年進入蓬勃期,五月二十

三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而且納入健保,六月七日公布施行,同年三軍總醫院寧境病房、台中仁愛醫院、沙鹿光田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安寧病房、慈濟大林醫院心蓮病房先後設立;二○○一年,彰化基督教醫院、署立台南醫院先後設立安寧病房;二○○二年,屏東民眾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先後設立安寧病房;二○○三年,台中榮總設立緩和療護病房。如今台灣各大公、私立醫院幾乎都設立有安寧病房,提供末期及臨終病人的安寧照顧。

安寧照顧從一九六七年發展到今日,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醫療課題,連「世界衛生組織」(WHO)都非常重視。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緩和照護的定義是,對「沒有治癒希望」的病患所進行的積極而「全面性的照顧」(holistic care);除了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狀之外,同時也解決心理的、社會的,及靈性的問題。照顧的目標,是為了盡可能提升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達到最好的程度。換言之,雖然「疾病」已經確定是治不好了,但是「病人」需要照顧,而且是「身、心、靈」全面的照顧。這樣的原則其實不限於針對末期病人;在疾病診斷之初、治療開始時,就可以適用。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