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物候】 萬物復甦話驚蟄

閒看雲 |2014.03.13
1901觀看次
字級

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歌中的第一句「春雨驚春清穀天」是描述春天的節氣的。這句話中的「驚」就是指驚蟄,它是一年中過了立春、雨水之後的第三個節氣,今年是三月六日。

驚蟄之意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

「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氣溫升高才使牠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依據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又對驚蟄作了詳細的區分,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驚蟄頭五天,桃花紅李花白;「二候倉庚(黃鸝)鳴」,驚蟄第二個五天,開始出現黃鸝的鳴叫聲;「三候鷹化為鳩」,驚蟄的後五天,鷹鳥返北方繁殖,斑鳩飛出來。古人對大自然觀察之細致、準確,令人好生佩服。

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古人依據黃河流域地區農時畫分的。如果說「立春」標誌著春的到來,「驚蟄」則表示春耕正式拉開了序幕。

唐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農諺也說:「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先是出糞送糞、果樹剪枝、育地瓜苗,然後是打地瓜溝、耙小麥(民間有「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的說法,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深翻地……農活一樣接著一樣,什麼節氣幹什麼活,老天都給安排得井井有條。

有關驚蟄習俗在民間流傳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即「祭白虎」化解是非,和「打小人」驅趕霉運。

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百般不順,阻撓前程發展。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一天祭白虎。一般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多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祭拜可口食物,就為使白虎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也開始走動,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等,燻香家中各角落,為的就是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一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透,日日去撼動……」的打小人咒語。

驚蟄前後,溫度漸漸升高,萬物復甦,這時我們的生活也要與這樣的氣候相適應,才更有益於身體健康。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其意是,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運動,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要點。

驚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氣,自古以來,這個節日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和言語,釋放著它特有的韻味。

身體暖了、心情好了,世間萬物亦會隨之熱情活躍起來,新的憧憬和收穫也就愈來愈多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