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茶與音樂 共詠玉山之美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3.11
2517觀看次
字級
 以磅礡的山脈連峰為背景,詠出一首首動人的樂章。 圖/吳德亮
 透過亮麗鮮活的茶湯在陽光下與山對話,彷彿含進漫山的雲霧與綠意。圖/吳德亮

    一九九九年,震驚全球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台灣,位居震央的集集鎮災情尤為慘重,家園幾乎全毀,鄉親們在寒風中露宿長達一個多月。同為受災戶的陳家三兄妹,當時不惜含淚將震毀的古箏等樂器,在寒風中劈燒供大夥取暖;焚琴卻非煮鶴的行為感動了許多朋友,事後紛紛捐助樂器,讓陳家的樂音能夠再度悠揚,父親陳朝富更領軍成立家庭式的「集集絲竹箏樂團」四處義演。

 十四年後的今天,嫁到玉山茶區多年的小妹陳淑娟,為了力挽狂瀾、讓玉山茶重新站上兩岸舞台,再度將分散各地的哥哥姐姐召集起來,由姐姐作曲、編曲,在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綠浪推湧中,以哥哥陳逸閎的一把二胡,姐姐陳靜怡(琁玥)與小妹共兩把古箏,加上姐姐天籟般嘹亮的歌喉,還有小妹夫玉山茶農歐璟鴻現場沖泡的濃醇茶香,以磅礡的山脈連峰為背景,詠出一首首動人的樂章。

 陳家三兄妹從小學至大學全就讀音樂科班,妹妹還找來了台南藝大主修笛子的同學陳佳惠跨刀,克難地以棉被懸掛茶廠四周作為隔音,錄製了第一張玉山茶的專屬CD《茶香琴韻》,除了序曲〈玉山情〉與壓軸唱出的〈玉山之歌〉,還將三種不同品項、不同特色的玉山茶以樂曲詮釋:包括清香型烏龍茶的〈山嵐晨曦〉、焦糖烏龍的〈柳不暗、花且明〉以及涓紅紅茶等。迴盪台灣第一高峰的樂音在茶展中首度播放,就讓茶友們感動不已,更讓茶園中猛按快門拍照的阿亮熱淚盈眶。

 大詩人余光中曾說:「拿一把大圓規,以玉山為中心,畫一個直徑三千公里的巨圓,玉山真可以左顧右盼,唯我獨尊。」的確,「環顧東亞的赫赫高峰,北起堪察加半島,南迄婆羅洲,其間沒有一座山能與玉山比高」。即便包括泰山在內的中國「五嶽」、日本的富士山,也都要矮上半截。海拔三九五二公尺高度的巍巍玉山,不僅是台灣以迄東亞的第一高峰,更是台灣精神的最大象徵吧?

 不過,聖山可容不得凡人任意侵犯,高處不勝寒的頂峰當然也不可能種茶,今天的玉山茶區,單指海拔一千二百至一千八百公尺之間的南投縣信義鄉,在一九八六年間以最接近的地理位置,擊敗其他鄉鎮拔得頭籌,贏得「玉山茶」的註冊商標權。

 座落新中橫公路沿線的信義鄉,是全台面積第二大的鄉鎮,古早以來就一直是布農族與鄒族原住民的聚居地。茶園主要分布在玉山山麓的神木、同富、沙里仙、東埔、羅娜、塔塔加等村落,總面積約三百公頃,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金萱次之。

 由於常年有雲霧籠罩,日夜溫差大,以及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號稱全台青心烏龍的最佳生長環境,即便夏茶也絲毫不帶苦澀味。所產茶葉多以「玉山高山茶」為名對外銷售,採摘則以人工手採為主,一年採收三至四次。

 我曾於二○○五年與二○○八年,為撰寫《台灣找茶》與《客鄉找茶》兩本書,數度登上玉山草坪頭與塔塔加等地採訪拍照。一九九三年由政府輔導在草坪頭成立的「玉山觀光茶園」,面積約五十公頃,近三十家製茶廠,且有八家備有民宿,成為觀光茶園的最大特色。

 當年草坪頭「龍谷茶園」主人張慶村曾告訴我,觀光茶園成立後,遊客逐漸增多,當地茶農紛紛兼營民宿,並成立茶葉及相關農產品門市,茶葉的行銷也從原本單純地批售予茶商,到自建品牌、商標與包裝等,直接提供予消費者;例如歐璟鴻自建的品牌「松頂嵐月」,近年在台灣各大茶展中就深受茶人的青睞。

 不過近年風災與土石流肆虐嚴重,往往一雨成災,使得當地與緊鄰的東埔溫泉區,遊客都明顯減少了許多,茶園面積也逐年減少。歐璟鴻帶我從高處茶園往下看,草坪頭許多茶園都已轉作蔬果,而信義鄉農會每年五月及十二月舉辦的春、冬茶比賽展售會,也從往年參賽的千點以上,驟降至今天的三百多點,令人不勝唏噓。

 事實上,玉山烏龍茶的外形緊結,沖泡後茶湯呈清澈蜜綠色;除了具有一般高山茶的優點外,尚有香、醇、韻、甘、美、生津止渴等六大特色,用來製成烏龍茶煎餅更有濃郁的烘焙茶香。

 我從歐璟鴻手上接過去年的冬茶輕啜入喉,透過亮麗鮮活的茶湯在陽光下與山對話;立即有綿密細緻的花香在舌尖輕轉舞動,彷彿含進漫山的雲霧與綠意,果然「心清如玉、義重如山」,喉間緩緩釋出的餘韻與清幽的杯底香,更令人難忘。

 信義鄉也是全台著名的「青梅之鄉」,除了著名的「梅子夢工場」,每年早春時節,璀璨的梅花總是成了無可抗拒的誘惑。還有滿山遍野怒放的粉紅色野櫻花,將蔥綠的茶園點綴得更加繽紛,寬廣的產業道路也變成櫻花隧道,最令賞茶與找茶人陶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