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永樂座 --重臨大稻埕戲曲風華

黃信彰 |2014.03.05
2860觀看次
字級
 運用浮空投影技術,讓知名作曲家蘇桐(中)穿越時空來到傳藝中心現場演出。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公元一九一五年,二十五歲的年輕醫師蔣渭水選擇大稻埕太平町(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作為他「結交天下豪傑」的懸壺濟世所在;五年後,台灣第一飛行員謝文達帶著超越日人的飛行榮耀返台進行「鄉土訪問飛行」,成為當年全台民間最大盛事。

 就在這一年,蔣謝二人在春風得意樓相識、深交,並進而設宴款待天下豪傑;不但彼此合作募款購置台灣人史上第一架飛機「台北號」,且在隔年十月十七日(文建會公告每年十月十七日為國民文化日)蔣渭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的歷程中,謝文達情義相挺加入為「有力會員」。從此,這群新世代台籍知識菁英與社會領袖,開創了一九二年代以來的台灣文化提升運動,不僅重現台灣人足以傲世的本土風華,更以「台灣人精神復興」為立基,為反殖民運動注入文化啟蒙思潮。

 這些發生在台北大稻埕的歷史,近年來逐漸廣為人知,同時更成為台灣人自我認同的重要介面,甚至還幾度成為小說、連續劇、音樂劇與電影文本主軸。然而,在這段璀璨歷史的深處,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底蘊支持了社會運動的開展?究竟又有哪些文化活動博得了廣大庶民的熱愛?●日據中期台北都市化程度穩定度成長,社會經濟發達,伴隨而來的是中產階級對於社交及休閒娛樂需求的增加,民間也更有餘力支持藝文活動,奠定了當時商業劇場營運的基礎。此時,中國傳來的福州戲、京戲與台灣本土戲曲廣受民間歡迎,提升了台灣人對於劇場演出的品味與需求。

 俗云:「一粒沙裡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國」;一九二四年創建於大稻埕永樂町的知名劇院「永樂座」,是日據時期大稻埕第二座現代劇場,由陳天來、簡阿牛、謝汝銓、楊潤波等人募股集資,於一九二四年落成啟用,為當時中國與本地戲班的重要演出場所,對台灣電影及新劇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另外,由庶民文化史的角度回顧,永樂座則是北台灣最重要的藝文展演空間之一;她所歷經的繁華歲月,正是近百年後足以帶領廿一世紀的我們,超脫時空隔閡而進行跨越展演再現的文化場域。

 據史料考察,永樂座在一九六○年代因為戲院消費沒落,以及新式建築商業利益凌駕等緣故而遭拆除重建,原址目前則以集合式住宅的方式存留;由於過去相關史料保存的貧乏,致使今人難以重窺永樂座原貌。然而,在三十幾年的歌舞歲月中,目前永樂座曾經演出可考節目數計至少有一一○檔,類型分為電影、新劇、京劇、白字戲、歌仔戲、潮州戲、歌舞、戲曲、廣東外江戲、福州戲與七子戲等。●在當前一片電影《大稻埕》的懷古熱潮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擴大閱聽觀眾對於本土文化之認識,同時期待觀展者見到更具有文藝內涵的「傳統台灣味」,遂邀集國內戲曲史和台語流行音樂史等方面知名學者與文史工作者,規畫「內台風華‧永樂再現」特展,邀請全台文史界愛好者共同前來觀展。在此,我有幸參與策展,希冀在開展前帶領讀者先睹為快,作一紙上導覽簡介。

 「內台風華‧永樂再現」特展係以永樂座戲院為主要場景,結合傳藝中心多年來致力保存表演藝術之相關計畫而展出;展區除圖文展示之外,另外還運用體感設備、浮空投影、雲端資料與觸控科技等數位多媒體互動裝置,重現永樂座一九二○至一九四五年代之展演項目;例如中國的上海京劇與台灣的歌仔戲、新劇,以及後期所播放之電影和台語流行歌曲等影音資料,以呈現當時代戲曲及音樂之豐富內容,重溫永樂座昔日盛況。

 為提高觀展者在時空隔絕上的想像,劇場內重現多元化且極具深度的精采劇目,其中包含融合海派京劇與微電影兩者元素的《時光之絆》,並以內台歌仔戲《火燒紅蓮寺》結合現代互動式體感樂器,成為嶄新的「永樂再現」互動式展演;另外還有江之翠劇場、春秋表演藝術坊的精湛演出,以及《南進台灣》和《桃花泣血記》等,歷久不衰的珍貴影片。●就庶民文化史的觀點來看,在一九三○年代的「台語歌壇草創階段之黃金期」,曾造就出眾多知名樂壇大師,如作家詹天馬、王雲峰、李臨秋、鄧雨賢、周添旺、陳達儒、陳秋霖、姚讚福和蘇桐等人,即創作出最令人動心的醇美樂音。此外,該時期演唱家如純純、林氏好、雪蘭、青春美和愛愛等人就猶如當前的偶像巨星一般,成為台灣社會眾所追求的流行天王(后),那的確是一個歌舞同歡、風華絕代,並值得我們懷念的時期。

 當前台灣歌壇堪稱手執華人流行市場之牛耳,追根究底而言,其實在一九三○年代便已呈現此榮景;其中,蘇桐便是一個專以台灣傳統樂器而創作出流行音樂的歌壇奇葩。是以,在本次策展中,主辦單位特別利用「浮空投影」技術,使一九三七年的蘇桐得以穿越時空,回到廿一世紀的傳藝中心,偕同他的演奏伙伴以立體投影姿態現場演出〈倡門賢母的歌〉與〈農村曲〉等曲,重現半世紀前的「後台藝術」。相信,在「科藝技術」的牽引下,必能帶領觀展者進入「永樂座」,真實觸摸、領略台灣社會曾經繁榮的歌舞戲曲風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