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棘冠海膽是夜行性生物,晚上會攀附在礁岩表面活動覓食。 圖/黃興倬提供
【本報台中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博士黃興倬日前在墾丁海域,發現世界稀有種—光棘冠海膽,科博館昨天證實這是台灣海域第一次確認有「光棘冠海膽」的蹤跡,讓研究人員相當興奮,墾丁海域發現的海膽也增至二十四種。
科博館生物組研究人員黃興倬二月下旬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海域潛水調查時,眼尖發現一隻從未見過的海膽,他直覺是台灣新紀錄的種類,將標本採集上岸,獲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許可後,帶回科博館鑑定。
墾管處指出,「光棘冠海膽」和俗稱「魔鬼海膽」的刺冠海膽,同屬於冠海膽科,「光棘冠海膽」目前在印尼的安汶島、澳洲大堡礁、關島及琉球群島,水深五十公尺以內的珊瑚礁海域都被紀錄過。雖然廣泛分散於西太平洋的沿海與海洋性島嶼上,但是相當罕見,這次除了採集到完整活體標本,並拍攝到生態照片與影片,對於了解習性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外國文獻記載,光棘冠海膽是夜行性的海膽,白天棲息在珊瑚礁縫隙的背面,夜晚會攀附在珊瑚礁岩上。光棘冠海膽會利用口面的短棘在海底快速爬行,移動速度可達每秒三公分,被稱為是海膽中的「飛毛腿」。
科博館指出,光棘冠海膽呈紅褐色,屬冠海膽科。成體的體殼直徑約三公分,體高一點三公分,屬小型海膽。最大特色是身上有超過六公分、細如毛髮卻富彈性的棘刺,另有約三公分長,較為硬直的短刺,可能帶有毒腺。
「要找珍奇海洋生物不必出國,在墾丁就有!」黃興倬指出,近年國內盛行海底攝影,且墾丁珊瑚礁群多樣化,很有機會發現台灣新記錄的生物。過去以為只有國外才有的珍稀生物,其實可能早就存在台灣海域,只是沒被發現或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