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烹飪為職業者,大體以男性為主。《周禮》所述周王室配備的庖廚人員近二千人,直接從事烹調的女性一個也沒有。以男子為主從業廚事,不僅中國古今均如此,而且也是世界性通例。不過在唐宋時代,曾出現過較多的女廚,不論在酒肆茶樓,還是在皇宮御廚,都有從業烹調婦女的身影。有幸為皇上烹調的稱為「尚食娘子」,為大小官吏當差的則稱為「廚娘」。
使用廚娘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這浪潮在京都湧起,遠遠波及到了嶺南。唐代房千里在嶺南做過官,他所寫的《投荒雜錄》便記述了嶺南人爭相培養女廚的事。嶺南無論貧富之家,教女都不以針線為基本功,卻專意培養她們下廚做飯的本領,如果一個女子能做得一手好菜,那便是一個「大好女子」。有時婚聘時講的條件,也是以廚事為優,儘管是「裁剪補襖一點兒也不會,可是修治水蛇黃鱔卻一條必勝一條」,這樣的女子是不愁嫁不出去的。
《問奇類林》說,宋代太師蔡京有「廚婢數百人,庖子十五人」。《清異錄》則說,唐代宰相段文昌,家廚由老婢膳祖掌管,老婢訓練過上百名婢女,教給她們廚藝,其中九人學得最精。官僚們的家廚有這麼大的規模,飲饌之精,可以想見。從另一方面看,在唐宋之時,女廚似乎較受重視,蔡京所用廚婢達數百人之多,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宋代廖瑩中的《江行雜錄》,記錄了宋時京都廚娘的一些情況,與唐時嶺南很有些相似。京都中下之戶,並不看重生男孩子,生了女孩反倒是愛護如捧璧擎珠。待她們要長大成人的時候,就隨其資質教以不同的本領,其中的一些便被培養成了廚娘。廚娘被認為是「最為下色」,可又是非極富貴家別想能請到她們做飯。
廚娘們的地位雖不高,但她們卻有絕妙的技藝和超然的風度,令人側目。《江行雜錄》說,有一告老還鄉的太守,想起在京都某官處吃過晚膳,那一日是廚娘調羹,味道特別適口,留下很深印象,於是也想雇一位廚娘,擺一擺闊氣。費了很大勁,才託人在京師物色到一位廚娘,年約二十,能書會算,頗具姿色。
不數日廚娘即啟程前住老太守府中,未及進府,在五里地以外住下,遣一腳夫先給太守遞上一封信。信是她親筆所寫,字跡端正,很體面地要求太守發一四抬暖轎來接她進府,太守毫不遲疑地照辦了。待到將廚娘抬進府中,人們發覺她確實不同於一般庸碌女子,紅裙翠裳,舉止文雅。
太守大喜過望,第二天便請廚娘展露本領。廚娘隨身帶著璀璨耀目的白金餐具,至如刀砧雜品,一一精緻。廚娘換上圍襖圍裙,揮刀切肉,慣熟條理,有運斤成風之勢。做出的菜品真個是馨香脆美,清新細膩,食者筷子舉處,盤中一掃而光,紛紛說好吃好吃。
廚娘的手藝得到來賓交口稱贊,太守臉上平添不少光彩。筵宴圓滿結束,廚娘還要做一件大事,她對老太守說:「今天是試廚,您也非常滿意,但照規矩得給我犒賞。」說著還拿出一個單子給太守看,單子上說每次辦宴會,要支賜給廚娘絹帛或至百匹,錢或至三二百千。
太守不得已勉強照數支付。但是私下卻嘆著氣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勢力單薄,這樣的筵宴不宜經常舉行,這樣的廚娘也不宜經常聘用。」沒過兩月,太守便找了個理由將廚娘「善遣以還」。
辦一次宴會,要討一次賞,廚娘的要價還特別高,難怪老太守要感嘆自己財力不足,最後不得不將廚娘打發走了事。
如此看來,宋代廚娘確有些了不得,她們究竟是何等模樣呢?我們從出土宋代磚刻上,可以一睹廚娘的風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四塊廚事畫像磚上,描繪了廚娘從事烹調活動的幾個側面,磚刻所繪廚娘的服飾大體相同,都是雲髻高聳,裙衫齊整,煥發出一種精明幹練的氣質,甚至透出一縷雍容華貴的神態。她們有的在結髮,預示廚事即將開始,有的在斫膾,有的在烹茶滌器,全神貫注之態,躍然眼前。
這些畫像磚出自宋代墓葬,宋人在墓中葬入廚娘畫像磚,表明他們即便生前不曾雇用廚娘,也希求死後能滿足這個願望;或者生前有廚娘烹調,死後也希望依舊有廚娘侍候。看來要得享用美味,還非有廚娘不行,這畫像磚可印證《江行雜錄》所記傳聞有一定的真實性。
看到這人物形象刻畫準確生動,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畫像磚,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像這樣風度翩翩的廚娘,在宋代一般富裕之家大約真的雇用不起。難怪當這批畫像磚剛剛公布時,曾迷惑了一些研究者,認為畫中絕非婢女者流。但她們確確實實就是廚娘,就是廖瑩中所描述的體態婀娜、精明灑脫、身懷絕技的宋代廚娘。(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