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要平面媒體都闢有民意廣場,有些還開闢了兩個版面,乍看很尊重「媒介接近使用權」,讓讀者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
但若用心閱讀各報民意廣場的內容,不僅各報言論廣場充滿意識形態,各報亦有固定的寫作班底,一般讀者想接近使用此傳播權並不易。
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發行量大,讀者群多的報紙,所開闢的民意廣場,理應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如此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才會大,也才是「媒介接近使用權」的展現。
但台灣主要的平面媒體,民意廣場內容的取捨卻是選擇性的,致談同一件議題,不同報紙常出現南轅北轍的言論。
在台灣政治藍綠、統獨對峙尖銳的氛圍下,想投稿表達個人意見的讀者,也只好投各報言論的所好,致內容也常流於偏頗、偏激,並不客觀。
有些報紙的言論版,不是排有固定的寫作群,就是主動約稿,致少數所謂名家言論占據了主要的版面,一般讀者投書要獲青睞則愈來愈難;久而久之,所謂民意廣場也變成少數人的園地。
民意廣場本是讓廣大讀者發聲的園地,但在台灣這個對國家認同出現明顯歧見的國家,如果各報言論仍是選擇性的刊載,則離「公共論壇」的理想尚遠。
田秋禾(苗栗縣/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