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世界上約有四千個大大小小電影節,其中柏林、坎城和威尼斯號稱歐洲「三大」,前兩者藝術性影展和商業性電影交易市場兼備。雖沒有坎城的陽光海灘,但每年二月寒風中的柏林電影節,仍會招來約十萬人。
今年柏林全市二十四家電影節指定影院放映來自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的四百零九部影片,包括電影節「親民特別項目」電影節進小區,安排在七個小區影院放映的電影。這意味著電影節期間每天平均放映三十七點二部電影。主競賽單元今年共放映二十三部電影。
舉辦過六十四屆的柏林電影節是藝術盛會,也牽涉巨大商業利益。電影節今年的預算是二千一百萬歐元(約新台幣八點六六億元),其中六百五十萬(約新台幣二點六八億元)來自德國聯邦政府撥款。其他收入包括電影交易市場各種收入、品牌贊助、廣告和電影節相關活動及旅遊等。
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普通觀眾場最貴票價十三歐元(約新台幣五百三十七元)。此外,雲集近兩萬電影業內專業人士和記者,再加上電影旅遊者,旅館、餐飲、零售和交通等行業滾滾財源。據柏林投資銀行估算,柏林電影節這塊「吸金石」,去年帶來近七千萬歐元(約新台幣二十九億元)消費收入。
柏林電影節不光向廣大公眾開放,還舉辦名為「歐洲電影市場」的電影展會,為各國片商、製片人、投資者乃至電視界、娛樂圈及新媒體的代表,提供電影交易和合作商談平台。今年這個電影「大賣場」要為七千三百多名片商等業內人士放映七百七十八部電影。這是一年中最先亮相的重要電影交易市場,業界人士通常借助這枚風向球,為新一年的全球電影市場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