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教育部發布:高中國文及社會課綱微調,立刻引起了綠色陣營的群起反對。元月二十七日,台灣教授協會等二十七個本土社團動員二百多人包圍教育部,高喊「拒絕中國化、捍衛台灣史」,以及「護台灣、反洗腦」等口號;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立即表示:教育部違背主流民意,民進黨絕不接受;民進黨執政縣市,將沿用一○○年通過的舊課綱。年假過後,綠營執政的六縣市則一起表示:拒絕採用高中歷史新課綱;台灣的高中教育彷彿要走上「一國兩制」的道路。
二月七日,教育部長蔣偉寧明確表示:此次高中課綱微調「合憲、合法、合情、合程序,也不會暫緩」。在我看來,教育部的這個行動是正確的。然而,要想平息這次爭議,教育部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說明:這次課綱微調是「合情、合理、合乎歷史事實」的。
更清楚地說:民進黨主席以及綠營執政六縣市首長的宣示是「政治」決定,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回應也只是在說明其「政治」決策的程序正確;可是,台灣不可能沒有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學術」社群。對於這項爭議,台灣的「學術」社群必須以「合情、合理、合乎歷史事實」作為評判基準,而不能只附和政治人物的說法。
二十七個本土社團到教育部抗議的時候,他們所叫的主要口號之一,是「反對殖民課綱」。記者詢問台南市長賴清德,對於新課綱修改的文字,像加入「(日本)殖民」、「侵略」等字,慰安婦加入「被迫」等等,有何看法,他不願意說明自己的觀點,只說「根本不必談該怎麼改,沿用原有的文字即可」。這是政治人物的主張,不是「學術」的客觀辯證。
舉例言之,經常被獨派人物推崇為「台灣現代化功臣」的後藤新平,從一九八九年起開始擔任台灣的「民政長官」。根據早稻田大學出身的東鄉實和佐藤四郎在一九一六年出版的《台灣殖民發達史》,自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二年的五年間,經由「匪徒刑罰令」而處死者,有二九九八人,未經法律程序而被殺戮者,則多達一○九五○人。日據時代,所謂的「匪徒」就是指「抗日份子」。日本人並不諱言:他們統治台灣,是到這裡「殖民」;台灣的教科書又何必替他們擦脂抹粉?他們在「殖民發達」的過程中,屠殺大批當地反抗人士,這不叫「侵略」,這叫什麼?
獨派人士說:如果新版課綱要把「日治」改為「日本殖民」,則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應當改為「國民黨殖民」。國民黨來台之初固然發生過「二二八事變」,新課綱對此並不諱言,其說法甚至比舊課綱更為詳細。可是,把這段歷史叫「殖民」,合情合理嗎?在歷史教科書中,加入「國民黨殖民」的說法,這符合歷史事實嗎?
辯證是形塑學術社群主體性的唯一方法。教育部要想平息這樣的爭議,必須邀集背景相同的學術界人士,經由公開辯論,取得共識之後,由國家教育研究院發布共同的政策說明。唯有公開辯論,才能整合不同的觀點,形成學術社群的共識,才能接近所謂的「真理」。如果台灣的學術社群連這樣的問題都沒辦法達成共識,大家只會跟著政治人物搖旗吶喊,這種「失魂落魄」的社會,那裡會有主體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