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台南市安平區市定古蹟妙壽宮供奉的虎爺,與一般虎爺供在神桌下不同,而是在桌案上,其中有一段地方相傳已久、有趣的「神明跑錯身」故事,收錄在文化局最新出版的民間文學集中。
文化局昨天發表三本民間文學故事集,內容由安平耆老、寺廟委員、義工等口述,由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林培雅整理,流傳當地的信仰故事。
文化局表示,各地都有代代相傳的故事,若不整理與保存,可能隨時間消逝,市府已整理出二本民間歌謠集與七本故事集,未來將繼續整理出版台南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
耆老講述的故事中,提到妙壽宮的虎爺,虎爺是保生大帝座騎,相傳老虎曾吃人,卻被骨頭卡在喉頭,由保生大帝所救,因此甘願為坐騎;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都會在神桌下供有虎爺,但妙壽宮的虎爺卻是在桌案上。
耆老說,妙壽宮當年新刻虎爺像要入神,結果太白千歲跑錯地方,跑到虎爺像裡,太白千歲要走,保生大帝卻以八卦衣罩住虎爺像不讓祂走,太白千歲覺得委屈,保生大帝就與祂約定可被供在桌案上。
林培雅表示,近年不少寺廟因視虎爺「會咬錢」帶來財富,也把虎爺供上桌,但翻查文獻,妙壽宮的虎爺應是全台灣唯一「跑錯神」的虎爺,所以名正言順供在桌上。
她說,當地還有「採船」傳說,多位耆老的家人都有親身體驗;因不明原因病重,問神的結果是王船來拉人上船當水手,稱為「採船」,家屬要在王船未開前,請當地有力的王爺上船救人,其中,太白千歲也曾持斧救人,讓重病者不藥而癒。
台灣沿海地區有採船傳說,但極少被納入文獻,林培雅認為,耆老提供的內容,站在保存民間文學的角度來看,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