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w)x75(d)x67(h)
創作/李惠月(台灣)
文/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
創作/李惠月(台灣)
天燈,又稱為「孔明燈」,傳說起源於三國時代。當時諸葛孔明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利用熱汽球原理製成天燈,因為形狀類似孔明所戴的帽子,因而又名「孔明燈」。
而平溪天燈的起源,有一說是指稱清道光年間,一年節時分,天寒地凍,遊民因飢餓出沒搶劫,村民只好往山中躲避。
等盜匪離開後,留守者施放天燈作為信號,通知村民可以返家,返家日正好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因此,每年元宵節,平溪村民就會施放天燈來互報平安。因此天燈也稱為「祈福燈」。
另一說則是一九二八年時,日軍占領十分寮一帶,民眾紛紛至山中避難,同樣也是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避難的人回來,日期也在元宵節前後,後來沿襲發展,施放天燈被用來祈求平安,所以又叫「平安燈」。
展期:即日起至3月2日(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展地: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佛光山台北道場10樓 松山車站南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