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短缺在台灣是嚴重問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早有預告,再不解決,整體產業發展將陷入困境。
產業看似求才若渴的同時,台灣卻有超量的高等教育供給量,校數相對於學生數過多,造成博士、碩士滿街跑,大學生學歷貶值,高學歷就業者低薪化普遍。
人才短缺即是供需失衡,高素質勞動力的供給與產業的需要錯接。但也不可忽視,工業總會在去年白皮書中指出,「具有經濟、技術優勢的專業人才大量流失,阻礙了產業創新加值與發展」,也就是人才外流亦為要因。
按成本論,愈是高端的人力養成,愈是耗費社會資材,在靜態產業結構中,對這類勞動者的投資有明顯的邊際效益遞減問題,博士生貢獻不如技職生的說法流行,因此台積電董事張忠謀鼓吹放棄「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自不待言。特別是我國教育經費得到大量財政補貼,在財政吃緊時期,理當優先檢討人力的投資報酬效率。
然而凡事有兩面,這些高等勞動力不能為我國所用,被他國高薪吸引而外流的現象非常明顯,反照了我國產業升級困境,及七○年代「台灣經驗」中政府藉輸入先進國技術、再投資教育,而引領全體產業升級的歷史關係的逆轉。意即,產業發展不再為政府有力的政策導引。
教育制度上刺激產業再升級的政策失靈,高成低就現象的普遍化,使得政府內縮不再對高教積極投資。日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再次提及開放學雜費調漲、放鬆教育管制等措施,確定了教育市場化(或說產業化)的新進程。
這意味著因政府補貼而生成的廉價、但高素質勞動力時代的結束,正是台灣曾經急速發展的競爭力根據之一。放棄這個競爭力,以吸引外國學生流入、開放他國院校來台設支部等新手段代之,要說解決當前產業低端人力短缺問題,似不樂觀。
張時健(新竹市
/交大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