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蔣本基
台大環工所教授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研究,提升能源效率、發展再生能源技術、應用碳捕存技術等三大策略,對溫室氣體減量貢獻程度達百分之九十。在台灣本土條件下,再生能源對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產業的影響為何,宜透過評估,研擬落實機制。
然而,開發最適能源涉及層面多,橫跨科技、社會經濟、模型、資料,有賴長期投入大量資源,各方協調共議,政府並應盡早釐清關鍵問題,諸如:各種再生能源所需投入條件與產出型態、技術水準及效率,彼此競爭或合作可能性。因此,宜以「國土環境永續發展」為基礎,配合主管機關推動,進行整體規畫。
據此,國內未來宜研擬完善之再生能源發展規畫,結合「空間規畫」與「大數據平台」技術,建立再生能源空間規畫之「地理資訊系統」,以將再生能源發展最大化。具體發展方向建議如下:建立再生能源空間規畫地理資訊系統,配合雲端技術平台,整合空間、非空間及時序資訊於地理資訊系統:蒐集國內再生能源規畫相關地理資訊系統,整合空間、非空間及時序資訊於地理資訊系統,以建立區位評估架構與模式。
建置再生能源空間地理資訊平台,配合雲端巨量資料處理技術,建置模式化、資料庫化及視覺化之再生能源資訊平台。
發展由下而上的再生能源落實機制(推動、最適化、極大化),做為未來相關部會協商與決策支援之基礎。
評估再生能源發展之土地需求,建立再生能源設置空間規畫模式:考量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生質能)設施對氣候、氣象及季節性等影響,評估區內既有土地使用現況、水資源限制等造成之環境衝擊。
建立再生能源設置規畫模式,配合土地利用規畫工作料,考量地方區域特性或考量納入其他生質物料之供應分析,建立生質能源中心。
建立再生能源開發之土地需求與環境衝擊評估模式,掌握適宜場址之基本條件,以提高未來開發實施之可行性。
量化再生能源開發方案環境衝擊,建立我國再生能源生命周期分析模式:運用生命周期評估模式方法,建立我國主要推動再生能源之生命周期評估分析專案模組。
分析主要再生態源之淨能源產出,計算替代部分非再生能源供給情境下之淨碳排減量。
評估在再生態源替代現有能供給結構下,減少多種環境衝擊之效益,例如:境負載力、生態影響。
研擬可行再生能源發展策略、情境與落實機制,提出國內具潛力進行「試點計畫」:考量產業空間分布與發展需求,發展再生能源開發方案之土地競合分析。
結合後勤系統供應與未來營運使用之服務範圍,建立再生能源開發之土地利用優先順序。
研擬再生能源空間發展策略,建立整合性再生能源國土規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