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現在多作方向「左右」的左,實則它原是輔佐的「佐」的本字。
甲骨文的「左」原作「 」,字形像左手臂連著三根手指頭的樣子,在古文中和「右」(又)一樣,也具有四重意思:「手」、「左手」、「左邊」,又因為它能幫助右手工作,所以也具有「幫助」、「輔助」的意思 。
後來到了金文,「 」字下面加了「工」作「左」。「工」為一種可以畫直、畫方,類似曲尺的工具,二形組合,表示手拿工具幫助工作的意思。所以「左」原是「輔佐」、「佐助」的「佐」的本字,但後來反被「左右」的左所專用,只好再造出「佐」字來還其本意。可見「左」和「佐」原是古今字。
中國人古代的方位觀,認為東邊為左,西邊為右,故稱「江東」為「江左」,「江西」為「江右」,與現代人的認知剛好相反。又中國人認為左邊是尊位,故有「虛左以待」的成語。然由於左手與右手相反,故左乃又引申而有「違背」的意思,如「意見相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