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日本社會出現一種聲音,認為東京大審判不公平,尤其甲級戰犯更是以「事後法」來論罪科刑,違背了罪刑法定主義,應全盤否認。支持這種看法的遊說團體,便積極推動要將甲級戰犯入祀到靖國神社。
然而靖國神社的最高神官筑波藤磨侯爵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一直拖延甲級戰犯入祀靖國神社之事;直到一九七八年三月,筑波猝然離世,接任的最高神官松平永芳基於不同的意識型態,旋於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祕密合祭了十四名甲級戰犯。
自此,靖國神社的祭祀行為便隱含了一種政治意義,即對於東京大審及日本應負戰爭責任的否定。
不過,由於靖國神社合祭甲級戰犯之事進行得異常低調,所以日本首相去參拜靖國神社本來也沒有引起什麼注意。
直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時值終戰四十周年,引發了周邊國家的強烈抗議。翌年,中曾根首相便在中國胡耀邦政府的壓力下取消了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程。從此之後,日本首相是否參拜靖國神社便成為東亞國家年年上演的外交角力。
至於為什麼周邊國家,當初會去注意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最主要還是來自日本國內媒體的批判及報導。
對於甲級戰犯入祀靖國神社,是否代表日本否定戰爭責任的意思,日本社會亦有諸多反省。堅持非戰憲法及和平主義者在日本不乏其人,他們對於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也有很多意見。就某個層面來說,這件事原本是日本的國內爭議,最後演變成東亞地緣政治上的重大議題。
雖然這次日本安倍首相堅稱其參拜靖國神社是「針對為日本犧牲性命的英靈表達最高敬意,並重申不會再度重蹈戰爭慘禍的決意」;日本諸多政要也表示:「參拜是內心的問題,也是個人信仰的問題,不應成為政治問題」云云。然而,歷史情結的糾葛畢竟不是這種政治話術的三言兩語可以打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