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間福報》有個報導,說美國插畫家查普曼發現,貓語「喵」是最通用的世界語言,包括瑞典文、俄文、英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法文、越南文等,對貓咪的叫聲拼音,都與中文的「喵」相似。
可是,「喵」的深一層意思是甚麼呢?──正想這個問題時,又在客廳,聽到家中老貓k i k i,在房間裡喵嗚的叫了好多聲。
除了回到家一開門,早就等在門口的k i k i,對我們喵喵叫,我會知道這可能是牠對家人回來的歡迎之意,其他時候的叫聲,很慚愧,養了十六年的貓,我還不知道不同時候,k i k i的叫聲代表甚麼意義。像剛才在客廳,就不知牠在房間喵嗚甚麼的,是身體不舒服嗎?是看到蟑螂嗎?
我跑去房間看,k i k i還是那一副永遠無辜、又老K般的臉孔看著我。
貓似乎永遠是那種表情。日本小說家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這本小說,主角的貓說:「貓並非不會笑,人們以為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動物都不會笑,這是錯誤的想法。我在笑的時候,將鼻孔張成三角形,震動喉嚨而笑,人類當然看不出來。」
我實在想不出來夏目漱石如何觀察貓,而寫出這段話的。
貓的言語或情緒,大概主要都靠肢體吧!在前幾天的文創博覽會上,我看到一位木刻工藝家,刻了一幅各種貓的肢體語言的懸掛式木頭作品,把貓的各種情緒,比如說,煩躁、生氣、害怕、快樂、不安、友善、憂心、不安、發狂時,所會呈現的肢體動作都表現出來了。例如,貓生氣或發狂,與友善或快樂,尾巴都會翹得高高的,但背部的姿態就不一樣。
這位工藝家養了三隻貓,大概長期接觸、觀察貓了,所以刻得很傳神。我想起,我每次回家,踏入客廳,k i k i就尾巴直立,走過來磨蹭我的褲腳,仿佛在說:「你怎麼那麼晚回來?我好想你呦!」
這大概是貓的語言,比聽叫聲還容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