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組鄴城考古隊,日前在河北省臨漳縣鄴城遺址東部的流沙層,發現一處不規則埋葬坑,驚現近三千件(塊)佛教造像。是一九四九年以來,出土遺物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曹操墓「西高穴大墓」的正西偏南,是其居住、發跡的鄴城。這處埋葬坑位於已知東魏北齊都城鄴城遺址東城牆東側約三公里,據推測,是東魏北齊鄴城外郭城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這次考古發現的意義重大,堪稱一九四九年以來,南北朝、隋朝、唐初時期重要考古發現之一。佛寺、佛像的級別史無前例,反映都城的佛教文化發展程度。
這批佛造像的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和唐代,北魏晚期、東魏、北齊、唐代各時期紀年明確,時代前後銜接,是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類型和題材的珍貴實物。
出土的佛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色彩豔麗。多為背屏式(見圖/取自網路),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像。很多造像保存有較好的彩繪與貼金痕跡,顯示北朝晚期鄴城作為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
考古也發現,這些佛造像的擺放雜亂,可能是滅佛,而非痤埋。史上有幾次滅佛運動;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統稱「三武滅佛」。鑑於此次出土佛像中,發現有唐代風格造像,專家推測,可能源於唐代滅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