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宋滌姬高雄報導】「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佛光山南屏別院日前舉辦終身學習系列講座,邀請前西來大學校長吳欽杉,為六百多名信眾導讀《華嚴經》。
吳欽杉先引用《天台四教儀備釋》「五時教判」:「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說明佛陀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的世界觀介紹,目前漢譯本有五種。
《華嚴經》內容深刻豐富,唐朝女皇唐武則天讀了《華嚴經》後,十分感動,寫下現今仍流傳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成為佛教徒在展讀經典前,必定稱念的詩偈。
《華嚴經》在七個不同地方,敷演九次法會,稱為「七處九會」,有「五番問答」,經中有四十個大問題,如: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經文雖有一百多萬字,涵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菩薩五十二位階,吳欽杉總結為「成佛之道」,重點在修「菩提心」,即「直心、深心、大悲心」。
解說總經大要後,吳欽杉簡述三十九品大義,並強調「十忍品」中對「忍」的定義:「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說明「忍」並不是咬緊牙根硬吞下去,而是運用智慧,寬廣的胸襟去觀照與包容。最後,他以「具深信心」、「以嚴淨心」、「守其本分」、「磨練經驗」四句話為總結,與大眾共勉深入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