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澎湖訊】有四百年歷史的澎湖天后宮,前年七月封廟整建,修復過程不斷被「抓包」,更被質疑「古蹟修成新廟」。文化部文資局長施國隆昨天帶專家履勘表示,從書圖檢查與工作項目來看,修復及氛圍都符合「修舊如舊」,但國定古蹟要求高,細膩度與細心度仍待改進。
澎湖天后宮調查小組由施國隆領軍,邀台北大學副教授李乾朗、中原大學副教授薛琴、成功大學教授張嘉祥、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閻亞寧、建築師曾國恩等人擔任委員,與澎湖縣政府、天后宮管理委員會、規畫設計及監造等單位,全面檢視各區域修復設計與施作情況。
施國隆說,澎湖氣候潮溼,要修復天后宮的主因也是因溼氣重、油煙多,建築師就在原來的天窗加設氣窗,從外面看起來有些突兀,才會讓民眾感覺「跟原來的不一樣」;但委員實地探訪後認為,有必要做,但建議高度要減低,顏色盡量跟屋瓦一致。
另外,廣場地面凹凸不平,已要求施工單位除做好排水,並按照原貌修復。過去,天后宮常積水,建築師也注意到此問題,包括:溼氣、水氣、煙氣的排除,都列入設計,完全達到這次修復的目的,結構也照原本的修復工法,委員都很肯定。
至於外界批評,天后宮整修之後,外觀似乎太新?施國隆解釋,灰作本來就是白色,尤其剛做好時會較白,只要經過幾個月,顏色沒那麼白,民眾就能接受。
他強調,天后宮的永續保存很重要,管理維護做得好,可保存六十年、一百年,因此要求完工後,管委會要提出一套管理維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