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朋友有個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前陣子她們去逛百貨公司時,女兒看到一個很漂亮的音樂娃娃,想請母親買給她。朋友心想,最近女兒的成績下滑,不如以此作為獎賞的禮物鼓勵她;於是告訴女兒,如果這次月考成績平均八十分以上,就可以買這個音樂娃娃。朋友的女兒從那天開始,每次回家都會很積極寫功課,並請母親幫她複習要考試的內容。那次月考成績,女兒平均分數是八十二分;朋友很滿意,立刻帶她到百貨公司買了女兒喜歡的音樂娃娃作為獎賞的禮物。
不過,從那次的獎勵經驗之後,朋友發現女兒都會以「學業成績」和她談條件,例如,最近女兒迷上一種電腦線上遊戲,她便和母親商議,如果月考成績平均八十分以上,是否就可以安裝線上遊戲軟體,並要求每個假日上網玩遊戲。朋友心想,只是在假日玩線上遊戲,應該不至於影響學業成績,於是答應女兒。後來,女兒月考成績考了八十五分,朋友便履行承諾,讓女兒安裝線上遊戲軟體,並開放假日玩線上遊戲。
當女兒開始玩線上遊戲之後,朋友發現她對其他事情不再感興趣,整天都坐在電腦桌前玩遊戲。有時朋友請她幫忙做家事,她也會草率做完後,便立刻坐回電腦桌前繼續玩遊戲。當朋友幾次勸告及提醒,都無法稍減她對線上遊戲的迷戀時,她便對女兒說:「妳為了玩線上遊戲而草率完成該做的家事,別人請妳幫忙,妳也不願意,我覺得線上遊戲不僅干擾妳的生活,還影響妳的作息,從今天開始,請妳別再玩線上遊戲了!」朋友的女兒一聽,又氣又急地說:「妳不讓我玩線上遊戲,這次月考我就不會那麼努力了!」
朋友聽到女兒的話,感到非常震驚。當初朋友是為了鼓勵女兒,才會給予激起她學習鬥志的獎勵當獎品,沒想到女兒的觀念竟因此而改變,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親,如果失去獎勵的獎品就不再有學習的意願。朋友靜心思考:對孩子而言,學習不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嗎?為什麼孩子會反過來以此作為要脅呢?
其實,對孩子而言,當他們在學習上有好的表現時,內心自然會湧現一股難以言說的喜悅和成就,那是自身在經歷一連串的學習過程,最後獲得理解後自然表現出來的一種滿足感;而父母親以言語或行動給予正面積極的鼓勵和讚美,例如,抱抱孩子對他們說:「你表現的真好!」這樣的鼓勵對孩子而言,已是在學習上給予最佳的支持及正面的鼓舞了。
如果將學習當成是一種條件交換,成績好就有禮物,成績不好就沒有獎品,這樣的作法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偏差觀念:認為學習是為了得到獎品,如果沒有獎品就不需要學習。最後,學習就會淪為一種交易,而孩子對於獎品的胃口也會愈變愈大,到最後,親子之間會為了這些爭執而產生更多的不愉快,甚至忘了原來學習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享受!
父母應該讓孩子回歸到學習的最初樣貌,讓他們為自己的學習訂定計畫和標準,也讓他們學習為自己的計畫和標準負責任。成績好或不好是自己的責任,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只要不斷給予正面鼓勵和支持,孩子自然會從自我激勵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
心情小語:激發孩子內心「真正想學習」的動機,就能幫助孩子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