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近年「流浪博士」的問題備受各界重視,學用落差導致博士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頂尖大學博士班報考人數大減,對質、量都產生嚴峻影響,國科會指出若不改善現狀,台灣博士人才恐怕會在十年內出現缺口。未來台灣博士培育量究竟該減還是增?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會維持每年三千五百人左右的規模,「寧願稍微多一點,人才不夠比較嚴重」。
蔣偉寧說,目前全國大專約有五萬名教師,以平均服務三十年退休計算,每年需補進一千五百至二千位博士新血;產業界目前一年需要約五百位博士人才,未來希望能逐步提升至一千五百人。
蔣偉寧表示,現在台灣博士約有八成留在學術界,比重過高,長期方向必須拉高產業的需求。政府會鼓勵業界多投入研發經費,進而帶動產業升級,也要想辦法讓培育出的人才,更符合社會所需。產、官、學各方面都要一同努力。
然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在同一場會議中提到,台灣不需要一百四十八所大學,也不需要三、四十所研究型大學,而是需要更多的技職教育。他說,台灣企業對研發投資不夠,是博士就業低的原因;而台灣博士生的創新力也不足,讓企業不願多僱用,造成不良循環。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表示,近年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人數擴增約八成,但這些人大部分從事學術工作,業界需求不多,未來勢必得緊縮供給量。
至於理工博士,則陷於嚴峻的學用落差問題。戴伯芬表示,台灣高教訓練太著重於「幫老師作學術發表」,與業界結合度不夠,無法適應社會所需,導致博士畢業生不好找工作,業界也不敢用博士生的困境。台灣博士恐怕不是太多或太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恰到好處」地緊貼社會需求。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預估十年後,產業界對於博士生需求,首重先進研發及跨領域人才,如今高教體系應盡早擺脫傳統系所規畫的概念,鬆綁與產業多元合作,才是健全的布局方向。
降低生師比提高教學品質
戴伯芬建議教育單位也應降低生師比。她估計,現在台灣大專平均生師比為三十位學生配一位教師,如果降到較合理的二十,便可增加約一萬個博士需求。也提高了教學品質。
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則認為,博士是否過剩,要看經濟供需面,若產業發達,就需要增聘博士,解決未來的挑戰;當產業蕭條,自然不需那麼多博士。
此外,高等教育擴張太快,也被認為是博士生供過於求的潛在因素之一。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就直言:「人才慌是假議題!」
「未來缺高階人才,博士變搶手了,自然就會有人去唸」。辛炳隆認為相關主管機關反而該順勢操作,對於一些社會需求低但人數過多的博士班,應利用此機會大幅限縮;若產出更多研究與社會進步無關的博士,在人才培養落差狀況下,問題並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