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曹操與七十二疑冢

張天野 |2013.12.05
1437觀看次
字級

 不知從何時起,曹操,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雄政治家,穿越歷史迷霧,重新成為吸引眼球的公眾人物。

 幼時,從一本書上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盛夏有人下河洗澡,突然 嚓一聲,此人被腰斬為兩截;又有一人下河,也被腰斬。此事在百姓中引起了恐慌,也引起了地方官的注意。於是官員截斷河流,發現了岸邊岩崖下有個幽深洞穴,洞中安置了一個轉輪,輪上安裝利刃。接著還拆除轉輪進入洞穴,裡面有塊石碑,原來是曹操的墓。人們把曹操的屍骸扔了,將其陪葬分了。

 後來才知道這個故事來自《聊齋志異》。蒲松齡還評論說:「異史氏後賢詩云:『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復何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也!」把奸雄曹操狠狠嘲弄了一番。

 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言歷來紛紜,最著名的大概是《三國演義》:「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從刻畫人物上,這段無疑是神來之筆,把奸雄曹操多疑至死仍不休的性格,寫得入木三分。

 不過,在歷史學家眼裡這卻未必如此。曹操首倡薄葬,並且也確實是個很節儉的人,這點《三國演義》裡也沒否認;曹操還有遺令傳世,這一份遺令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於無意中在宮內祕閣發現的。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那七十二疑冢又從何而來呢?在古鄴城附近,確實有眾多墓冢小山似的羅列於漳河兩岸,即所謂「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到了宋代後期,出於政治需要,曹操被抹黑,「七十二疑冢」說才又塵囂直上。再加上兩部著名小說的「無償」宣傳,曹操才與七十二疑冢締結了不解之緣。到底事實如何?恐怕還得留待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