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號稱有三千名學生,其中有七十二人特別優秀。七十二賢中,又有十個學生列名於孔門四科中。四科指的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類科目;其中言語科的子貢,因口才便給、擅長交際,而且經商有成,最後竟成為春秋時代媲美陶朱公的大商人。
孔子並沒有反商情結,對有錢人也並不特別詬病,雖然他曾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也坦蕩蕩的說「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從之。」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十七歲時就拜大他三十一歲的孔子為師,他不但是孔子的得意學生,還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的大金主。
春秋時代的商人地位僅次於「士」,社會地位比農、工還高,子貢因為深得孔子真傳,經商時更重視誠信,發揮「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找他買賣絕不會買到假貨,而且秉持著良心做生意,賺到大錢也樂於幫助別人,從而以身作則建立「富而有禮」、「富而好仁」的榜樣。
孔子對這個學生非常的器重,曾要他與齊國周旋,要保護魯國免受戰火侵襲。子貢於是憑著大商人的身分,還有滔滔不絕的雄辯才能,分別到齊國、吳國、越國與晉國進行運作,成功的讓吳國北伐齊國,吳國打敗齊國之後又受制於晉國,導致越國趁隙入侵滅了吳國,並因此保全了弱小的魯國。這一番遊說行動,也改變了當時長江下游的「國際情勢」,吳王夫差遭越王勾踐打敗。
因為救了魯國,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將他比喻為盛裝生黍祭祀上天的器皿般的尊貴。這也是老師對學生的極高推崇。
子貢除了擔上了「瑚璉之器」的美名外,也與各國國君「分庭抗禮」,各國君主對他平等看待,把他當成是重要的貴賓,絲毫不因為他具有商人身分而怠慢,因為子貢不僅有學問有知識,更因經商講誠信而累積財富,讓君主們不敢小看他的實力。
以知識做為平台,以誠信做為基礎,以仁義做為動力,子貢終能成為一代儒商,建立了屬於他的端木生涯。
(相關內容在下午三點警廣FM104.9頻道《一點新樂園》節目同步播放,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