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往生助念」的現代意義解析——為什麼要「助念」?「往生助念」是亡者心念意識「星際之旅」的「生命導航」
雖然「往生助念」在台灣社會已經普遍成為臨終關懷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但是,為什麼要為「臨終」與「初終」的病人「助念」?「有念」跟「沒念」對於臨終與往生者會有什麼差別嗎?「助念」真的有實質的功效和意義嗎?還是只是一種慰藉病人與家屬的表面形式而已?長久以來,這些問題仍然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在解析上述這幾個問題之前,我要先鄭重聲明,對於平日就早已精進念佛,往生願力堅固,而且能夠「預知時至」的行者,「有」或「沒有」助念,差異不大。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一般大眾,「有念」跟「沒念」,真的是「差很大」;不只如此,「至誠懇切地念」跟「虛應故事地念」也會「差很大」。
對於臨終病人捨報往生之際的「死生之旅」,我將之比擬作往生者的心識即將跨越時空的「星際之旅」。
由於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在生死大事這方面,都沒有足夠的認知與充分的準備,因此對於生命未來的方向多半都不知道何去何從,也因而會有「迷航」的恐慌與危機,所以臨終病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為他作心念及意識上的「導航」。
就像飛機起降時,需要有塔台的導航,才能安全地起降,飛機飛在天空中,也需要有飛航管制中心透過衛星的導航,才不會迷航。
基於這樣的道理,「往生助念」可以看作是,對於臨終病人及初終亡者的心念意識,即將展開的「星際之旅」所作的「生命導航」。此外我還要再強調一次,「往生助念」不是佛教的專利,任何宗教皆可依其教義進行相應的「往生助念」。
「往生助念」可由家人或延請宗教師藉由誦經、念佛(或祈禱)及回 向,親切地開導病人,放下俗緣的牽絆與執著,帶領他一心念佛(或其日常信仰對象之聖名)以及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者祈禱及發願上升天國),引導他能順利地脫離肉體軀體的桎梏,迎接並開展他未來的生命。「往生助念」同時也可以協助家屬與親友,藉由稱念各佛、菩薩(或各個宗教)之聖號,以轉移及抒發其哀傷之情緒。
各位讀者明了「生命導航」的道理後,就可以理解到:為什麼家屬「千萬不可」在臨終病人或初終亡者的身旁哭泣,以及發出牽腸掛肚或者兒女情長之類的不當言語。因為那樣一來,不但沒有為亡者「導航」,而且還嚴重地「干擾」他的「往生正念」,進而「破壞」其心念意識的「星際之旅」,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亡者沉淪六道,甚至於因心生雜念或瞋恨而墮入惡道。
就像是飛機起降之際,不但沒有得到正確的導航,還遭受到不當電波雜訊的「嚴重干擾」,很可能就此墜機了。
往生助念及開導,在病人臨終之際、彌留之時即可開始,如果主、客觀情況許可,最好能持續到病人斷氣之後八至十二小時。至於往生助念的具體作法並不難,以佛教為例,大眾在助念佛號的時候,應請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佛的接引聖像,懸掛供於臥室(或病房)中病人的對面,讓他能夠隨時瞻仰。
能夠延請到法師帶領助念固然很好,若一時無法找到法師帶領,自己家人及親友為病人至誠助念及開導,功效並無減損。參與助念的人數,不拘多少,如果人多,可以輪班助念,持續不斷。至於要念六字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節奏速度或快或慢,最好能事先詢問病人本身,(如果病人無法言語,就詢問其家屬至親),依照其平日的習慣或喜好的方式來念,如此病人才容易跟隨默念。
如果病人平日並無念佛的日課或特定的念佛習慣,我就鄭重推薦採用心定和尚所錄製的念佛機中的六字佛號,節奏速度適中,不疾不徐,唱誦聲韻鏗鏘有力,對於提起往生正念,極有助益,家屬可以跟隨著虔誠誦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