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日前透露,許多教授向他抱怨,連出錢請學生吃飯都不太容易,「還要先問吃哪家餐廳?不好吃就不來了」。但學生說不出席主因是老師平時沒和學生互動,又怎麼可能在一餐飯的時間同時兼顧三、四十個人?出席意義不大,不能都怪罪學生不去。
大學生設「班導」已形之有年,但是這些擔任導師的老師們,捫心自問有否真的主動關心、了解班上學生的學習現況?
從新生訓練、最需要導師協助之際,到大學畢業前夕的升學、就業等諮詢,特別是現在的年輕「媽寶」學生偌多,他們希望被關心一如國中生,或許一學期師生一對一「聚餐」一兩次也是必要的,而形同聯誼的聚餐,其實對個別輔導並無助益。所以吳校長以為「學生不領情」,其實是錯怪同學了。
如果教育部希望公立大學能落實「導師制」,就應建立一如中小學的導師「評鑑制」,凡是領有導師費者,每位老師都必須撰寫輔導事實,否則這筆導師費不能請領。
另外各大學也應每學期表揚「優良導師」及頒發獎金鼓勵。當望之儼然的經師變成即之也溫的人師充滿校園時,老師請吃的飯那怕是便餐,到場的人數有可能比畢業前夕的謝師宴更熱絡。
林泉利(台北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