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自家陽台上種菜的產量雖少,但種過的人都表示,自給自足原本就很困難,但重點不在於產量,而是當農夫(婦)的快樂。顯然心靈收穫遠超越菜的實質收成。
就像《三峽晚報》採訪的胡女士就說,投資菜盆、種子、肥料等,要花掉人民幣四百元左右成本,但端上餐桌的蔬菜,按市價不超過人民幣六十元。但即使虧本,她也決定要繼續種下去,因為女兒自從和她一起參與後,更了解農民的辛苦,也比以前更愛吃青菜。
家住北京東城區韶九社區、現年六十九歲的李阿姨在家裡的臥室、廚房、客廳的窗台上、窗外的小圍欄上,都種滿蔬菜。她說,小時候在農村耕種過,現住公寓,退休後在家種種這些小盆的菜,也算回歸田園、親近自然。
她的住家所在韶九社區,有二十多個家庭也在自家的陽台開闢小菜園,連社區居委會的七十平方公尺的樓頂也種滿了盆栽蔬菜,有苦瓜、生菜、野菜、油麥菜、小西紅柿、南瓜……不下二十種。
《人民日報》記者找到該社區的管理委員會主任楊永力,他說這個樓頂的菜園是大家的,由社區組織排好值日表,分給七戶人家,每個家庭負責一天,一天看兩回,採摘收穫除了居民吃,還會送到養老院,數量雖不多,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很開心,也等於綠化了樓頂。
或許「城市菜農」、「家庭菜園」在社會中並非大事,卻能帶給民眾生活上的「小確幸」(村上春樹在他的散文提到,意思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也慢慢將整個社會推向低碳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