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不會因我們願意冒險就自動成功,人生就像下一盤棋一樣,經過深思熟慮的籌謀策畫,比較可能得到預期的結果。
不過,打仗畢竟不是一道是非題,非要有個不是「對」就是「錯」的答案;即使完全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甚至對每個環節要求到近乎變態的完美,也不見得能得到預期的結果。
孫子在〈計篇第一〉提出「兵者,詭道也」、「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說明打仗這件事沒有邏輯上的必然,(就像一陣風有時會把火吹滅,有時卻能助長火勢),只存在什麼情況下該做什麼,以及什麼是比較好的做法。
原來戰爭的潛規則,不是看你嘔心瀝血規畫了什麼;而是看你能不能真從口袋裡拿出有效的方案,以及如何決斷力行的問題。
戰場上完美的「以寡擊眾」案例在現實裡屈指可數,因為這不是一廂情願的態度問題,也不是匹夫之勇能解決的,需要一個夠犀利、足以見縫插針的策略來撐住場面。
〈計篇〉的「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透露出「兵不厭詐」的重要線索。那些冷靜的獵捕者,不想在戰場上被玩弄,所以不會學撲火的飛蛾般盲目;反之,他們像捉麻雀的人,先在地上立一個盆子,下面放點誘餌,然後找一支木棍綁上細線撐著……如此不動聲色的設下埋伏,不是故意跟誰過不去,而是敵人劍鋒刺過來的時候,是不長眼睛的。
何況自然界所有的傻魚,都經不起釣竿上的一點餌,即使明知道餌的後面藏著尖利的鉤子,還是會忍不住想靠得近些。
那些偉大的將領,之所以被當一回事(有時權力都起不了這樣的效用),因為他們不會讓鋒芒纖毫畢現,即使在捕獲獵物的一瞬間,甚至不會擺出狂妄自大的臉色。
真有能耐的人,通常具有某種「慧根」,也許是滴水穿石的決心,也許是不被擊倒的意志,他們即使心臟不比平常人跳慢一拍,至少耐得住寂寞去守候最精準的出手點。